□ 本报记者 周敏 通讯员 喻华轩
6月7日10时,一架未经报批的无人机出现在徐州某高考考点上空,保障人员用一台便携式无人机察打枪,迅速探测到信号并精准打落。这一设备来自雨花台区企业云上筋斗。
去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开启数万亿级别的新蓝海。国家发改委在相关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安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低空保障”赛道由此起飞。
“去年9月11日晚上,天津滨海机场航班大面积延误,航班延误29架次,取消8架次,有32架次备降外场,3200多名旅客出行受到影响。起因就是一架无人机的干扰。”云上筋斗创始人郭鑫洋说,因无人机引发的“事故”越发频繁地出现,需要给它们套上“紧箍圈”。这一市场全球规模将达到500亿美元。
2018年夏天,本科毕业的郭鑫洋前瞻捕捉到风口,毅然投身低空安防行业。“起初就是一些监狱对低空飞行器的防范性需求。但我们深知,贴近市场才能知道产品研发的核心导向。”基于此,他在3年后离开了北京高校,前往南京雨花台区创立云上筋斗,专注无人机反制产品、低空监管系统的研发和市场化。
创业之路并非坦途。当时,产品链并不完善,市场尚未开拓,团队承受巨大压力。直到首款产品的成功推出和首个项目的顺利落地,局面开始转变。郭鑫洋快速组建完善团队、迭代研发产品,并频繁亮相于军博会、公安警博会等行业展会,扩展了上下游渠道,并积累了客户资源。
真正崛起是在一次重要人物保障活动上。“现场有13支保障团队,只有我们做到了。”郭鑫洋回忆道,“那次活动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关键作用。”此后,云上筋斗完成了中国—中亚峰会、博鳌亚洲论坛、杭州亚运会等多个重大活动低空保障项目,累计项目总额超3亿元。
去年7月,在南通燕京啤酒嘉年华活动上,云上筋斗便携式无人机察打枪、便携式无人机手持干扰枪、车载式无人机预防系统等产品轮番上阵。精准定位并处理29架“黑飞”,累计195架次,共启动反制功能104次,确保为期8天的活动顺利进行。
“信号侦测距离最早只有1公里多,现在能做到6—8公里。而信号识别时间以前要十几秒,现在一秒即可。”郭鑫洋说,这背后是大量毕业于复旦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的研发人员的努力,目前云上筋斗设备自研率超过98%。
低空安全是庞大而复杂的体系,云上筋斗在“抢跑”上占有了先机,更努力在“领跑”上担纲向强。眼下,在不断提升“紧箍圈”类产品质效的同时,企业正全力推出远程识别系列产品,相当于“火眼金睛”,它不仅可以接收未来天上所有飞行器对地面的信息应答,还能实时接收到飞行监视数据,将成为低空经济的“新基建”。由其主导建设的雨花台区低空监管试点中心已提上日程。
谈及当初为何选择南京和雨花,郭鑫洋分析得很透彻——南京军工产业供应链齐全,很多大院大所在技术上有绝对话语权。而雨花有人才、有技术,在研发攻关上能够和十四所等企业紧密协作,莲花湖一带广阔空域方便进行产品测试。
雨花也没有辜负这朵“筋斗云”。从软件谷提供的2000平方米办公场地,到区人社局举办的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再到区、谷为其申报双创人才拿下近400万元奖补。拳拳诚意将云上筋斗扶上马、送一程。成立4年,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完成天使轮和Pre-A轮融资。今年企业销售额预计1亿元,同比增长400%。
为何取名云上筋斗?郭鑫洋说,正如拥有“筋斗云”的孙悟空,永远不服输,永远创新和拼搏。“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我们也希望设备‘看’得更远,企业走得更远。”
雨花台区融媒体中心联合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