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自印巴冲突结束后,就一直有种声音:认为巴基斯坦——其实就是中国对印度过于宽容了,哪能这么轻易收手?应该“宜将余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一举打崩了印度才对。
一则,能解除西南方面的危机,收回诸如藏南等咱的固有领土。
二则,破局美国印太战略,毕竟所谓的印太战略,印度是最关键一环的。
三则,还能打消俄罗斯的最后幻想,奢望用印度制衡中国……总之吧,似乎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那么果真是如此吗?笔者认为,这是“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只要看懂了1962年的对印反击战,也就明白了一切……
其一:尼赫鲁的如意算盘
虽咱毛主席他老人家说:想了十天十夜,也没想明白印度为什么要搞我们。但实则这却仅是他老人家的一种胸怀或说姿态,因为从事后分析,毛主席必然是懂得的。
那么尼赫鲁为何非要搞事呢?就在于当时印度遇到了瓶颈。尼赫鲁想完成印度社会化变革的前提,就必须先完成印度的内部整合,收缴各联邦权力于一身,完成权力的统一,不能再让印度这么散装了!
但问题是,这就必须要借助一次军事行动——跟如今的川宝,搞出这场关税战很是相似,要让“国家处于紧急状态”下,才能名正言顺。这就决定了印度必须要及时搞事,于是尼赫鲁放眼印度周边,仅有中国最合适!
一则在朝鲜战场上,打赢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名震天下。但尼赫鲁却认为,当时是因中国背后有苏联支持,也就是说苏联的因素最关键。
二则,中国刚刚结束了三年自然灾害的打击,在经济层面发生了大问题,这就极大削弱了中国的实力。
三则,美国和苏联,都跟中国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而需要印度制衡中国。
四则,印度在1961年暴打了北约——从葡萄牙手里收回果阿地区,而整个北约集团却无动于衷,导致印度士气正旺。
敢问,这四个条件一摆,在未开“天眼”情况下,尼赫鲁选择中国还有问题吗?
因为,就算是印度打不过中国,可若一旦把中国拖入全面消耗战,犹如俄乌冲突的这种,以当时中国的孤立无援,以及经济还发生大问题状况下,是不是也能完成对中国的反杀?
所谓在尼赫鲁庙算下,无论怎样看,印度都是必胜的。可问题是,尼赫鲁庙算的再精妙,却忽略了他面对的是咱的毛主席——抓住美苏古巴导弹危机这个窗口期,以雷霆之势快进快出,毫不拖泥带水,一下子击穿了尼赫鲁的所有庙算……
就这样,尼赫鲁在兵败后没两年,就郁闷而死了,同时印度在关键历史节点上,那场自上而下的社会大变革,也就无限期的留给了后人——直至莫迪的出现,结果又在大变局这个历史关键节点上,输了印巴冲突……
其二:不能给印度最需要的
通过复盘1962年的对印反击战,当然还有本年的印巴冲突,显然无论尼赫鲁也好,还是莫迪也罢,都深刻认识到,印度想要真正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就必须先要完成一场“借助外力”的社会变革!
也就是说,印度最大的敌人根本就不在外部,而是内部的那些政治精英层,他们可谓是全盘接收了大英帝国的遗产,把自己的国家当殖民地般管理,是印度社会变革的最大阻力。
而想改变这一切,却又无法依靠自己内部的刮骨疗毒,只能借助外力来进行。所以一旦中印开启大规模军事战争,无论印度是赢了,还是败了,就等于起到了一种印度版的“觉醒运动”。
不信?可以举个例子,在1962年对印反击战时,咱俘虏了印军号称“王牌”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结果这位虽在押运途中很配合,但却架子不倒,有两位印度警卫跟随其左右,端水,送饭,背东西等。
当遇到有印度残军袭击时,就把他押去。但见达尔维准将气沉丹田,一声大喊:“我是你们的旅长达尔维,你们出来吧,不用抵抗了。”
果然,那些印度残兵没一会就举枪出来了,而达尔维却还在训斥着:“你们打什么冷枪?出来投降不就完了吗。”
敢问,这场面滑稽不滑稽?虽咱看着很懵,但对印度来言,却是正常不过的事,至今其实还是这种样子。所以,对于咱中国来言还有必要去揍醒印度吗?难道不该宽容对待吗——所谓不能给其最需要的!
其三:还未到打破平衡之时
1962年的对印反击战,对于美国和苏联来言,最绝妙的剧本是啥?
必然是中印两国长期的打下去,长期的消耗下去,可谓一举就解决了亚洲的所有问题了——毕竟中印两国,无论怎么讲,都是亚洲唯二的,依旧保持着独立自主性的大国对不对?
那么印巴冲突,对于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势力来言,最绝妙的剧本是啥?
必然是印度打崩了巴基斯坦,刺穿了咱的中巴经济走廊,不仅一举破坏了咱一带一路计划,还让中国和印度,形成一种对峙和消耗。如此一来,美国就可以放心下场俄乌或中东了!
无论怎么看,对于美西方来言,中印两国目前的这种微妙平衡,都必须要打破——这么说没人反对,也没毛病吧?
所以,我们反向推论,无论借助巴基斯坦之手也好,还是咱亲自出手也罢,若真打崩了印度,打破了目前的这种平衡,是不是就等于随了整个美西方的心愿了?那么这种事咱能做吗?不能吧!
须知,目前世界的主战场,一个在俄乌,一个在中东,等于是在齐齐消耗俄罗斯、欧洲、美国。而中国却一面吃瓜看戏,一面快速发展……敢问,这种情况会不会让美国、欧洲,哪怕俄罗斯头皮发麻?
这就是为何要对印度“宽容”,乃至对台海地区也要“宽容”的原因,还未到打破平衡之时,岂能按着他们最舒服和喜欢的剧本进展?1962年时,咱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做到,如今在条件这么好的情况下,也照样需战略定力!
其四:印度的人口也是大问题
还拿1962年对印反击战为例,依旧说那位达尔维准将,他在被俘后的待遇,可谓是最高的,每月还有两条香烟,半斤水果糖等奢侈品。
同时为满足那些被俘的印度军官们,希望了解中国的愿望,咱还在1963年4月6日至5月4日,组织达尔维等被俘的27名高级军官,前往武汉、南京、上海、无锡、杭州、北京等城市参观……
敢问:这需要不需要财力,物力支撑?这还是那些军官,若是印度士兵呢?若是印度乌央乌央的那些老百姓呢——想想这些,是不是就立马都头皮发麻了!
别以为有喜马拉雅山脉横在边境上咱就没事,万一真打崩了印度引发出难民潮,中国能没事吗?与其如此,还不如让印度自己来管,对不对呢。
因此,中国对印度的宽容,或说暂时的宽容还有问题吗?没有了吧,都不是闹着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