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蜀地战云密布。
刘备率领大军围攻雒城(今四川广汉),那是入蜀之战的关键一役。
只要攻下雒城,成都便门户洞开,益州将唾手可得。作为军师的庞统亲自督战,志在必得。
然而就在那紧要关头,远在荆州的诸葛亮却突然给刘备送来一封书信,内容令人不安:
“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谨慎。”
看了诸葛亮的信,刘备陷入深思,一边是成都唾手可得,一边是诸葛亮如神般的警示。刘备犹豫不决,一度考虑暂停进攻。
面对主公的动摇,庞统当即大笑回应道:“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吾独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
意思是说,诸葛亮的话有些危言耸听了,他之所以这么说,是不想让我为攻蜀立下大功,他这纯粹是迷惑之言,主公一定不能上当啊!
听了庞统的解释,刘备放下戒心,准备继续攻打雒城。
对于庞统而言,这是最好的一次展示机会,要是能拿下雒城,自己就能在蜀汉站稳脚跟,否则的话,自己的处境更加艰难。
要知道,庞统投奔刘备的时间晚于诸葛亮,且最初并未受到刘备的重视。
据《三国志》记载,庞统最初被任命为耒阳县令,因不理县务而被免官,后经鲁肃和诸葛亮推荐才获得刘备重用。
与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一对比,差距一下子就出来了。正是这种后来者加反差的身份,使得庞统一定要努力证明自己。
尤其是面对即将唾手可得的雒城,令任何一位武将在那时都不会选择放弃。
对于刘备而言,自然想拿下雒城,进驻成都。那是任何一位有抱负的政治家的第一目标要求。
虽然他很信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他也懂得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需灵活应变的道理。
另外,诸葛亮作为蜀汉的第一军师,为刘备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刘备十分敬重。但论关系远近,亲密程度,诸葛亮还不是刘备最亲近的人。
至少,亲密度比不上刘备和法正。
还有,对于识人方面,以及人员任命方面,刘备并不看好诸葛亮的能力。正因如此,刘备临终前特别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可结果呢,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将街亭最重要的指挥权交给了马谡,结果大败,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
正因如此,当庞统说道,“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吾独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时,刘备其实也是表示赞同的。
庞统与刘备一拍即合,继续攻打雒城。
结果,雒城之战正酣,庞统率军攻城时不幸中箭身亡,年仅三十六岁。那位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就那样陨落了。
庞统的陨落,是蜀汉的损失,他的陨落原著中那样写,不过是为了凸显出诸葛亮的伟大。
但其实他与刘备的对话中也可以看出,他是和刘备一样,早已看出了诸葛亮的不足处和缺陷处。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吧。
从后续的发展来看,庞统的担忧并非全无道理。在诸葛亮的操作下,确实许多贤才被压制甚至被诛杀,蜀汉国运也因此进入转折。
关于后期诸葛亮的决策失误,有三件事最具代表:
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曹操与孙权暗中联合图谋荆州的事件,常被后人视为影响蜀汉命运的关键节点之一。
当时,面对曹、孙两家的夹击之势,按常理而言,刘备一方的应对之策似乎不外乎几种:
要么派遣能言善辩的使者前往交涉,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危机;要么迅速调派援军前往荆州,增强当地的防御力量。
即便形势最为严峻,也该让关羽加强防备,稳固荆州的防线。
然而,诸葛亮的决策却出人意料——他竟然命令关羽主动出兵攻打樊城,那一举动直接将荆州的后方暴露给了虎视眈眈的孙权,令许多后世之人感到困惑不解。
明明知晓孙权与曹操已经联合,为何诸葛亮还要让关羽主动出击,将后背暴露给孙权呢?从某种角度来看,荆州的失守似乎与诸葛亮的这一指令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
倘若当时关羽没有主动出兵,而是选择坚守城池,凭借东吴在攻城战中相对薄弱的能力,他们其实很难轻易攻克荆州。
三国中,刘封的死因一直备受争议。
刘封作为刘备的养子,勇猛过人,本应成为蜀汉的中流砥柱,尤其在刘禅继位后,他本可成为宗室的重要支撑。
然而,在关羽遇害后,诸葛亮却以“刚猛难制”为由,劝说刘备将其处死。那一决策看似是为了维护蜀汉的稳定,实则令人深思。
刘封之死,真的是因为他“难以控制”吗?或许并非如此。
有学者分析认为,诸葛亮此举或有为“稳固自身在蜀汉的地位,避免任何潜在的威胁”之嫌。
还有,庞统当初曾警告刘备,刘封“刚猛不仁”,如今看来,似乎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不管怎么说,刘封的死,让蜀汉失去了一位勇将,也让刘禅继位后缺乏宗室力量的支持。
如果刘封不死,或将不仅成为蜀汉的一员猛将,还将成为刘禅最根本的宗室力量,对刘禅的管理也将产生影响。
第一次北伐时,针对街亭重要地理位置,诸葛亮力排众议,安排毫无实战经验的马谡镇守街亭,最终导致街亭失守,北伐形势急转直下。
要说诸葛亮为何要用马谡,估计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战场形势多变,需要灵活应变,马谡拥有较高的战略天赋,常与诸葛亮探讨兵法,诸葛亮认为其堪当大用。
其二,诸葛亮与马谡的私交好,也是出于让其建功立业的本能,安排了他一个重要的任务。
而与此同时,当时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谋”,这一后世认为最有可能成功的奇谋,诸葛亮却以太过冒险而放弃了。
诸葛亮拒绝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一方面可能因为那一计谋在诸葛亮看来难以实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诸葛亮不喜欢魏延而拒绝了。
作为一个高级指挥官,在关键时刻出现这样的任命失误,可以说直接暴露出诸葛亮“嫉贤妒能”的特点。
这样看来,庞统临死前的警告,实际上点出了蜀汉最大的隐患。
那就是诸葛亮过于妒才,若他掌控大权,很可能会让其他人才无法施展。
刘备在世时,尚能平衡各方势力;但刘备死后,诸葛亮大权独揽,蜀汉的兴衰完全系于他一人之手。
另外,诸葛亮事必躬亲,不善于培养接班人。他死后,蜀汉仅剩姜维一人苦撑,而姜维的能力远不如诸葛亮,最终难挡曹魏大军。
试想,如果庞统活着,蜀汉或许能形成“双核驱动”,避免诸葛亮的独断专行。
那样的话,关羽、刘封、魏延等人或许就不会过早离世,蜀汉政权也可以得到平衡,最后也不至于那么快走向衰亡。
读者们,关于“庞统临死前对诸葛亮的预判”,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