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7月5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宏博)在光明科学城的深圳市纳设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纳设智能”)实验室里,仪器低鸣与屏幕闪烁交织,创始人陈炳安专注地调试着一台碳化硅外延设备,设备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与窗外的科学城地标相互映衬。
这一场景,不仅是科技创新的缩影,更是陈炳安团队在先进材料制造装备领域不断奋进的真实写照。自落地深圳光明区,数年间,陈炳安带领团队攻克技术壁垒,成功研发5款化学气相沉积设备,填补了国内先进材料产业链上游关键设备的空白。
剑桥博士的创业征程
走进纳设智能,“德旺”“正非”等以国内知名企业家命名的办公室格外醒目。陈炳安说,“这些行业领军人物专注技术突破的执着,报效祖国的企业家精神,都值得我学习。”
正是这份敬意与向往,进一步激发了这位剑桥大学博士归国创业的热情。
2014年起,陈炳安就职于一家知名半导体公司英国分公司,是其研发部唯一的华人高级科学家。面对海外优渥待遇,他却始终坚定:“技术应为全人类服务,而非局限于一域。”2018年,在家国情怀与技术理想驱动下,他毅然归国,落户光明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开启创业征程。
创业初期遇挫后,陈炳安迅速转向碳化硅外延设备的研发。2021年,纳设智能首台碳化硅外延设备成功下线,填补国内产业链空白。到2024年,随着新生产基地正式投产,产能大幅提升,设备顺利实现出口。
截至目前,纳设智能已申请专利超百项,其中近50项已获授权,公司先后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荣誉称号。
自主研发提升设备市场竞争力
当前,碳化硅凭借优异性能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下游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
然而,应用于碳化硅材料生产核心环节的外延设备,其国产化之路却面临诸多阻碍,高温沉积均匀性、设备稳定性等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
面对困境,陈炳安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可独立控制的多区进气系统,显著提升了设备工艺的均匀性,并通过与深圳先进院成立联合实验室,成功将碳化硅外延设备工艺良率提升至98%。
针对进口碳化硅外延设备耗材成本高、维护复杂的痛点,纳设智能推出创新的反应腔室设计,使耗材成本降低30%,同时大幅降低维护难度,该技术更入选“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显著提升了国产设备的市场竞争力。
2023年,陈炳安敏锐布局光伏赛道,启动钙钛矿光伏设备研发项目。目前,纳设智能的碳化硅外延设备已实现全面产业化,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同类设备前列。在光伏钙钛矿领域,纳设智能也正全力推进大尺寸设备研发,预计年内实现产品上市。
政策春风托举人才与创新双翼
纳设智能在短短数年内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陈炳安表示,这离不开深圳市及光明区一系列扎实有力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以及无微不至的人才服务保障。
回忆创业初期,陈炳安坦言当时面临没场地、没资金、没团队的“三无”困境,光明区“鸿鹄人才计划”为企业解了燃眉之急。同时,光明区还提供多项支持。而光明科学城“人才高地计划”更是为陈炳安的创业之路提供了全方位的助力。此外,光明区“人才无忧”政策精准解决团队成员住房、子女入学难题,有效保障了研发团队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