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盛大启幕。作为深度参与者与观察者,石恒臣应邀探访这场以“建设数字友好城市”为核心的全球盛会。在为期一天的沉浸式体验中,他深切感受到,北京正以清晰的路径和令人瞩目的成果,向世界描绘一座触手可及、以人为本的“数字友好之城”的生动蓝图,其影响力已超越国界,成为全球数字文明发展的关键节点。
全球共鸣的“数字友好”理念:从北京倡议到国际共识。步入会场,吉祥物“数小智”以其充满灵气的设计,直观传递了大会的核心精神——数字经济(“数”)与人工智能及人类智慧(“小智”)的深度融合,象征着“智慧、志气、智能”的追求。石恒臣认为,这正体现了北京乃至中国发展数字经济的价值观内核。本届大会首次系统性提出并深入探讨“数字友好城市”建设的八个核心维度:技术友好、发展友好、市民友好、生态友好、设施友好、安全友好、文化友好、合作友好。这一全面框架不仅为北京自身的实践提供了方向,更迅速引起了全球共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深度参与、来自50多个国家300余位国际嘉宾的踊跃出席、以及“全球数字经济城市联盟”的成立,都强有力地印证了“数字友好”理念已成为全球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共同愿景和行动纲领。这标志着北京正从全球数字经济的“标杆城市”向“全球数字治理枢纽”的角色进阶。
技术赋能的沉浸式体验:让未来可感可及,融入日常。在国家会议中心四层的“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交流体验区”,石恒臣亲历了一场数字技术的“盛宴”。这里不仅汇聚了全球顶尖的“首发首秀”技术,更生动展示了技术如何深刻改变城市运行和市民生活:
首先,AI驱动的效率革命:他目睹了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中实现前所未有的精准分析,在金融服务中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让“科技红利”不再停留于概念,而是转化为市民可切身感受到的效率提升与便利。
第二,区块链构建的信任基石: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实现了全流程可追溯、防篡改,在政务服务领域则大大提升了透明度和可信度,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成为普遍现实,重塑了社会信任机制。
再有,5G+物联网编织的智慧网络:无处不在的互联感知技术,已如毛细血管般深入城市肌理。石恒臣看到,从社区智慧安防、楼宇能源精细化管理,到城市交通的智能调度与优化,一张高效、便捷的智慧生活网络已然成型,市民通过手机等终端即可轻松触达城市服务的全链路。
更令石恒臣印象深刻的是大会打造的北京坊数字综合体。这个6000平方米的大型沉浸式互动体验空间,是“市民友好”和“文化友好”维度的绝佳诠释。在这里,儿童可以利用AI工具进行诗词创作、数字绘画并生成个性化绘本;老年人借助“数字文旅精灵”和AR导览眼镜,无障碍地欣赏文物、获取信息;听障人群通过先进的AR翻译眼镜,实现了参观交流的无障碍化。这种“技术适配于人”的设计理念,深刻体现了数字城市的温度与包容性,让不同群体都能平等、便捷地享受数字文明成果。此外,公众还能在1:1还原的C919模拟舱中体验飞行操作,配合科学实验装置,感受“理论-虚拟-实物”融合的研学新体验。手持轻巧的数字精灵导览器,游客可随时随地触发景点、展品的3D全息解说,彻底打破了传统导览的限制。
全产业链创新脉动:筑牢“北京方案”的硬核支撑。石恒臣尤为关注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为“数字友好之城”提供坚实底座。本次大会集中展示了中国特别是北京在数字技术全产业链的创新实力:
第一,筑牢安全基座:在奇安信展台,他观看了模拟数据泄露攻防的现场演示。奇安信作为网络安全国家队,聚焦AI时代安全体系创新,其展示的实战化内生安全体系,通过态势感知平台与AI驱动运营中心实现“平战结合”,为数字经济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免疫系统”。
第二,突破算力瓶颈:GPU创新企业摩尔线程展示了从端到边缘到云的全栈国产算力产品,包括夸娥万卡智算集群等重磅成果。朝阳区展台则汇聚了21家优秀企业,联合展示了在智能制造、算力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应用、智慧医疗、安全防护等领域的最新解决方案,凸显了产业集群效应和中国在底层技术自主化道路上的坚定步伐。
第三,释放数据价值:北京银行展出的“数据易贷”、“数据慧贷”等特色数字金融产品,是数据要素赋能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生动案例。石恒臣注意到,北京市在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方面成果显著,已发布1.6T高质量中文语料库,建成“大模型生态服务站”,推动132款大模型通过备案(占全国三分之一),73款AI产品完成登记。这些举措有力支撑了北京作为全球AI创新重要策源地的地位。
第四,夯实基础软件:国产数据库“海扬数据库”的亮相令人振奋。其原生分布式架构历经“双十一”等万亿级交易场景考验,在金融、政务、通信等关键行业树立了标杆,并积极构建开放生态,开源代码、参与国际合作,展现了中国基础软件的崛起。
北京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体验区则集结了13家覆盖金融科技、数据库、网络安全、芯片、云计算等核心领域的企业,系统性地展现了中国科技全产业链的创新实力。石恒臣强调,正是这些硬核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实践,为“北京方案”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构建“永不落幕”的协作平台:从盛会到常态化生态。石恒臣指出,本届大会精心打造的“1+6+N”活动框架(1场开幕式、6场聚焦人工智能、数据要素等硬核议题的主论坛、46场专题论坛)只是一个起点。其更深层的价值在于构建一个可持续、常态化的全球数字经济合作生态:
一是,加速技术落地与商业转化:“首发首秀”特色活动为50余项前沿新技术、新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了展示舞台,直接推动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特别举办的欧洲专题供需对接会、东南亚专场国际合作出海供需对接交流会等,聚焦能源基建、人工智能、数据跨境、先进制造等领域,通过精准匹配、深度洽谈和后续跟踪服务,切实促成了国际订单与合作项目。
二是,沉淀知识与智慧:大会发布了《全球数字友好倡议》、《北京数字经济十大标杆应用》,启动了“全球数字友好开源社区”。成果发布会上,《北京数字经济发展蓝皮书》、《全球数字治理白皮书》等重要报告的发布,集中展示了大会五年来的丰硕成果与前沿洞察,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趋势指引和“北京智慧”。
三是,深化全球联动:大会采用“一核多翼”布局,主会场与巴塞罗那、迪拜海外分会场联动,并首次深度嵌入欧洲顶级科技活动(如西班牙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德国“未来世界”科技文化节),积极推广全球数字化转型的“中国方案”和“北京标杆”。
四是,全民参与共享:真正体现“市民友好”的是大会同期举办的数字经济体验周。公众持身份证即可免费参与在北京坊等地的活动。AI火花市集汇聚全球最新潮的AI消费产品与服务,让数字消费变得触手可及、乐趣横生。这种开放、共享的机制,使数字技术真正融入市民生活,点燃了公众对数字未来的热情。
结语:面向未来的“数字友好”宣言。石恒臣在结束探访后深感振奋与期待。他认为,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不仅是一场技术的盛宴,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庄严宣告。北京通过系统性的“八大友好维度”实践和“北京方案-赋能数字友好新生态”的核心输出,向世界清晰展示了“数字友好之城”的可行路径与美好图景。这座城市的实践深刻揭示:数字技术不应是冰冷的工具,而应成为编织社会信任、促进包容普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温暖纽带。 北京正以其扎实的探索和开放的姿态,为构建人类数字文明共同体贡献着可借鉴、可推广的“中国智慧”与“北京样本”。这座加速崛起的“数字友好之城”,其生动图景已清晰可见,并正以蓬勃之势,引领全球数字未来。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原文转自: 周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