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全球第一、电池技术“弯道超车”、智能驾驶“吊打传统车企”……这些光环听得耳朵起茧,可一提到混合动力技术,不少专家立马哑火。1997年丰田普锐斯横空出世,用一套行星齿轮组+双电机的混动系统,把油耗压到百公里4升,至今全球卖了2500万辆。而28年过去,中国车企在混动领域仍像“差生补课”,连作业本都翻烂了,还是抄不会标准答案。
丰田的THS系统核心在于“动力分流”,发动机和电机通过行星齿轮无缝配合,油电切换如德芙般丝滑。反观国内,多数混动车型要么顿挫如拖拉机,要么亏电油耗飙升50%。一位车企工程师吐槽:“丰田的ECU控制逻辑写了20年代码,我们想绕开专利自研,结果搞成四不像。”
更扎心的是供应链短板。混动车的3万个零部件中,高效发动机、高精度电控模块、耐高温变速箱轴承等核心部件,国内仍依赖日本电装、德国博世等进口。某自主品牌曾砸10亿研发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死活卡在38%(丰田最新款已达41%),最终项目搁浅。
纯电路线有补贴、有绿牌、有“新势力”光环,资本疯狂涌入;而混动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专利墙高耸,成了吃力不讨好的“冷板凳”。2023年国内混动车销量占比仅12%,远低于纯电的35%。一位新势力高管直言:“有造混动的功夫,不如多卷500公里续航,消费者更买账。”
但躺平真能赢吗? 当丰田用混动技术撬开欧美市场时,中国车企在东南亚卖电动车,却因高温电池衰减遭大规模退货。日本工程师一句话点破关键:“没有发动机技术底蕴的企业,永远造不出真正的混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早呼吁:“增程式技术绕开了混动专利壁垒,结构更简单。” 理想汽车凭增程车月销破4万,证明这条路可行。宁德时代则押注固态电池,试图用800公里续航让混动失去意义。
说到底,技术竞赛不是喊口号。承认混动领域的差距,不代表认输——当德国人拿着卷尺量比亚迪底盘时,中国车的优势本就不在传统赛道。与其硬啃丰田的“冷饭”,不如把电驱长板做到极致。毕竟,燃油车的黄昏已至,而属于中国的黎明,何须活在别人的阴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