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村之战可谓孔捷军事生涯最大的败笔。
此战,他执掌的一千余人的独立团,与山本一木率领的八十余人的特工队展开遭遇战,结果被山本特工队杀得损失惨重,有一个营的建制被打残,剩下的人马只够缩编成一个加强连。
反观山本特工队,连一具尸体都没有留下。这当然不意味着山本特工队零战死,但伤亡人数肯定极少,否则八十余人的山本特工队,不可能在一千多人的独立团的围攻下,带走阵亡战友的尸体。
战后,总部震惊,老总更是勃然大怒,大骂独立团:这样的团是发面团!并怒斥孔捷:这样的团长只配去喂猪!
而且,总部决定严惩作为独立团团长的孔捷,将他一撸到底。可如你所知,孔捷最后并没被一撸到底,仅仅只降了半级,继续留在独立团当副团长,没过多久又被调到新二团任团长,官复原职。
那么,遭遇如此惨败的孔捷,为何还能当团长?有人认为,与李云龙的求情有关。得知总部打算让孔捷喂马,李云龙立刻给师长打电话,请他向老总求情。就这样,李云龙好说歹说,做各种保证,总算说服师长,师长进而说服老总,让孔捷留在独立团当副团长。
然而,我们仔细想想,如果总部已经下定决心,要让孔捷去喂马,区区一个李云龙,能让师长和总部回心转意吗?
严格治军的道理谁都明白,如果打了大败仗,因为老战友的求情,便可以从轻处罚,军规军纪的威严何在?
退一步说,即使求情能减轻处罚,孔捷是团长,李云龙也是团长,一位团长的话语权能强大到让另一位团长减轻处罚吗?一个团长,能关照手下的连长,乃至营长,这很正常,他能关照团长吗?
当然,李云龙替孔捷求情,不能说完全没起作用,但主要原因还在于,总部本就没打算让孔捷喂马。李云龙的求情,不过是给了总部一个借坡下驴,从轻处罚孔捷的机会。
可是,总部不是对孔捷的失败勃然大怒吗?为何又要从轻处罚孔捷?
原因很简单,总部勃然大怒的时候,对情况还不太清楚,了解详细情况后才发现,孔捷的失败情有可原。山本特工队是支怎样的部队?主要有如下三大优势:
其一:成员个个身材绝技,单兵作战能力极强,一个士兵至少能单挑二三个练家子。战俘营中,三个国军练家子,与一个特工队成员比武,不过几回合,就全部牺牲。如果换做普通士兵,恐怕五六个人都不是一个特工队成员的对手。
其二:成员都曾在德国接受特殊训练,战斗素养、战斗技巧、协同作战能力都非常强。所以,这不是一支各自为战的武林高手组成的队伍,他们的联合,能发挥1+1>2的效应。
其三:队伍的装备极其精良。特工队的成员,可谓全副武装,而且,人手一把冲锋枪。八十余人的特工队,其火力之猛烈,绝对不逊于八路军一个主力营。
综合而论,这支特工队的战斗力,绝对在一个普通的主力营之上,甚至可能接近两个主力营。
可独立团不是一个主力营,而是一个主力团。这个主力团,大概有三个主力营,外加一个团部直属警卫连。然而,独立团虽然人多势众,但在当时的战场环境下,有如下三大劣势:
其一:独立团武器装备较差。八路军整体武器装备就不够先进,而独立团又是编外团,武器装备就更是可想而知。
其二:战斗地点在独立团团部外的狭窄地带,独立团虽然人多,但队伍无法展开,特工队可以集中优势兵力作战。
其三:战斗时间在夜晚,当时黑灯瞎火的,独立团战士根本看不清敌人。诚然,特工队成员也看不清独立团战士,但是,他们人手一把冲锋枪,可以进行疯狂的扫射。
在这样的战斗条件下,孔捷打了败仗,实属情有可原。这一战,换作李云龙指挥,估计也难免失败。
当然,如果换做李云龙指挥,独立团的伤亡可能少一些,山本特工队的伤亡可能大一些。因此,杨村之战,孔捷还是有一定的责任。但考虑到他责任不大,又是替总部挡枪(山本特工队原计划偷袭总部,误打误撞和独立团交战),给予降半级的处罚,无疑是非常合适的。
后来,在李家坡之战中,身为独立团副团长的孔捷身先士卒,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协助李云龙全歼山崎大队,在战斗中不幸负伤。伤愈后,上级论功行赏,将他提拔为新二团团长,这也完全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