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小鹏汽车与大众汽车集团签订EEA电子电气架构技术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基于小鹏汽车最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联合开发并将其集成到大众汽车在中国的CMP平台上。
这是可书写进国内汽车发展史的大事,其高度不亚于比亚迪向丰田技术输出。
在大众集团之夜上,何小鹏让人颇感意外地出现在了现场,作为大众集团在华的新合作伙伴,向外释放的信号极强。
为何大众看重的是小鹏,落地的合作是EEA架构?因为未来行业竞争是平台架构之间的竞争。传统的汽车企业在硬件层方面有长期积累,在机械架构的设计、开发、验证、实验、模拟、分析等方面具有优势。在电子电气架构中,需要注重把传统硬件优势与软件结合。
EEA架构意味着什么?
行业共同的认知是,汽车的下半场是智能化。可智能化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不是采购顶级算力的智能驾驶芯片和智能座舱芯片。
按照马斯克第一性原理来看,发力电子电气架构,要比采购顶级算力芯片要更长远。这也说明,为何大众要和小鹏合作,其中重点项目就是EEA架构。
我们可以把EEA架构理解为“汽车行业的iOS/安卓系统”。EEA架构作为能电动车底层核心技术,相当于一个展现智能汽车各项功能的“大舞台”。能否通过EEA架构将汽车智驾、智舱、动力、底盘电动、车身电控等更高效地整合在一起,决定了车辆的最终智能化表现能力,而这也将成为智能化下半场中能否取胜的关键。
回顾小鹏汽车架构,它经历了多轮技术迭代。最初的EEA1.0时代,依然是分布式的电子电气架构;从小鹏P7开始进入2.0时代,率先引入基于功能域控制器的架构,率先实现了整车级OTA和百兆以太网通信;而搭载在小鹏G9上的3.0时代的架构,已经演化到“中央超算+区域控制”的硬件架构;目前的3.5时代,在集成度、数据技术平台、分层软件平台等都处于行业绝对领先水平。
相较于EEA3.0架构,除了整车的域控制性能提升50%外,因为大幅减少了各个模块的控制器,集成度最高,硬件成本还节约40%,这对车企来说,无疑具备极强的吸引力。
3.5时代架构核心是“中央超算+区域控制”,目前汽车行业能做到这一点的车企并不多,特斯拉是其中之一。更高的集成度,不仅大幅降低了硬件成本,使得更先进的技术得以应用在更实惠的汽车产品上,让更多消费者可以享受到智能汽车带来的出行生活质量的提升,进一步实现“科技普惠,智能平权”。
落实到实用层,小鹏EEA架构下的产品,其迭代频率迭代速度,以及软件和硬件的互通性都要好过竞争对手。
小鹏X大众产生的化学反应
当前,大众ID4使用的电子电器架构为总线架构以及两个中央控制单元。
其网络架构中共使用了13个子网络:
例如,CAN-FD EV :主要连接DC/DC、BMC、AC充电机等,速率为2M/s;
蓄电池CAN:用于连接电池管理单元BMC与从板CMC,速率为500k/s;
MFL-CAN:用于ICAS1与电动转向之间的连接,速率为500k/s;
底盘CAN-FD:用于ICSA1与ESC、刹车系统eBKV、EPS连接,速率为2M/s
从结果看,ID4的速率并不高,这种架构体系并不利于未来智能时代频繁的OTA。
所以大众和小鹏合作,开发全新一代电子电器架构就成为了一件互补的事情。
小鹏汽车通过技术输出,除了技术能力获得行业肯定外,也跑通了“技术变现”的高端商业模式,对提升车企整体品牌印象和营收,都会有明显收益。
从财务数据来看,2019年到2023年,小鹏在研发上的投入累计接近200亿元,其中大部分都投入到智能化能力中。今年年初,何小鹏更是在内部信中提及:2024年年度“以智驾为核心的AI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共计35亿元人民币。
这样的研发投入,以及对智能化的偏执追求,在汽车行业内看上去属于“异类”,但如今大众汽车主动选择与小鹏汽车加深合作,则证明了小鹏汽车坚持“技术长期主义”路线的正确性。
就大众而言,双方合作在中国市场推出的新能源车型,整车电气化和智能水平,直达国内第一梯队的水平,保证了在当前异常内卷市场的竞争力。同时,通过吸收小鹏先进架构的技术,也能拔高大众在整车智能化的上限。
对于用户来说,大众品牌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海量拥趸,大众旗下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水准大幅跃迁,用车体验也会同步提升。
按照协议,双方联合开发的CEA(China Electrical Architecture)电子电气架构,预计将从2026年起应用于在中国生产的大众汽车品牌电动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