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印度接连遭遇了两件极为尴尬的事件。军事上,本计划夜间突袭巴基斯坦的行动最终变成了灾难,印度特种部队在边境被巴方重创,结果以0:6的比分惨败。而在航天领域,印度的PSLV火箭发射再次出岔子。原本计划将一颗观测卫星送上太阳轨道,作为印度首次探索太阳外层大气的重要任务,但火箭刚升空,就在空中划出一道诡异的抛物线,最后连人带箭一同坠入大海。印度网友立即将责任推给了中国,声称是中国间谍在破坏。
PSLV火箭是印度航天的重要标志之一,自1993年首次发射以来,已经执行了63次任务,成功率极高。它不仅承担了印度的首次探月和火星探测任务,还为多个国家发射了300多颗卫星,成为印度航天事业的“招牌”。然而,这次发射任务的失败却成了全世界的焦点,印度政府在发射前豪言壮语称其将“开启印度航天的新纪元”,而火箭升空时的欢呼声也沸腾一时,但没过三分钟,火箭竟然在120公里的高度突然向下坠落,原因是第三级火箭未点燃,推进剂压力骤降。印度方面在第一时间发布声明称发射失败,卫星失联,最终火箭残骸掉进孟加拉湾。原本高调的展示,瞬间成了“翻车现场”,网络上充斥着对比鼓掌与坠落画面的表情包。
但直到现在,印度官方仍未明确给出失败的原因,有人猜测是硬件故障,如燃料或点火器出现问题;也有说法认为当天附近可能有雷暴影响了火箭的稳定性;还有人怀疑是通信信号出现了中断。由于残骸掉入深海,印度官方在舆论压力下急于给出解释,但又不能轻易将责任推卸,陷入了尴尬的局面。
火箭失败后,民间的阴谋论迅速席卷网络。许多人不相信官方的“三级火箭故障”说法,坚信这背后是人为破坏,尤其把矛头指向中国。网络上流传着关于中国间谍潜入印度航天机构,篡改火箭参数或植入病毒的言论,认为这是导致火箭失败的原因。一些网友甚至分析了火箭发射的流程图,圈出“可疑节点”,以此证明中国的黑客或间谍干预了发射。这种说法在印度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大家纷纷加入了“间谍破坏论”的行列。
为了防止“间谍”渗透,一些网友提出极端的建议,认为未来火箭发射必须保持全程保密,甚至建议将计划写在纸上并锁入保险柜,以防电子信息泄露。更有人建议,印度应该放弃自研火箭,转而依赖美国SpaceX或法国的发射公司,认为他们的反间谍技术更为先进。与此同时,也有部分网友怀疑美国在幕后做手脚,认为特朗普时期的美国情报机构可能由于嫉妒印度航天的成就,指使间谍泄露了卫星轨道参数,甚至有人杜撰称美国从太平洋发射导弹击落了印度的火箭。
然而,这些言之凿凿的说法充满了矛盾与荒谬。尽管印度政府已经确认是火箭本身的技术问题,民间却始终把责任归结于外部因素。更可笑的是,尽管这些网友声称中国间谍渗透印度航天机构,却又忽略了PSLV的研发、测试和发射都在印度本土进行,所谓的“外部渗透”根本没有事实依据。
这一“间谍甩锅论”很快传到中国,网友们对此反应先是错愕,随后纷纷展开调侃。有网友幽默地指出:“如果中国间谍真有这么高的技术,直接给火箭加个‘自毁程序’不就行了,何必等它升空后掉下来?”还有航天爱好者在知乎上解释:“PSLV使用的是印度自己研发的飞控软件,代码库冷门得连开源社区都找不到,中国黑客为什么要破解一个可能自带漏洞的系统?”这种调侃语气和对印度“摩托车阅兵叠罗汉”式操作的习惯性反应相似,网友们更多是把这类事件当作段子来看待。
然而,航天发射本就存在风险,失败并不罕见。马斯克的“星舰”火箭第一次发射就炸成火球,损失数十亿,但他第一时间感谢团队并表示“收集了宝贵数据”;俄罗斯在飞船发射失败后,迅速成立调查组,三个月内公布了发动机缺陷的详细报告并邀请国际专家进行改进。相比之下,印度火箭一失误,就忙着甩锅给中国,却没有主动检查燃料工艺或发动机设计等潜在问题,这暴露了其不愿正视技术短板的心态。
PSLV火箭的第三级固体燃料技术,一直是印度面临的一大难题,之前就曾出现过燃烧不稳定的问题,但此次失败却被一股脑推给了“间谍破坏”。这场舆论风波也反映了中印两国对彼此的巨大认知差异。印度媒体常常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火箭失败后,他们故意将话题引向“中国航天成就”,想借此煽动“被中国压制”的情绪。然而,在中国,印度火箭失败的讨论并没有引起太大波澜,相反,在同期的“中国航天日”讨论中,相关话题的热度远远超过了印度火箭事件。
对于印度来说,要想在航天领域取得真正的突破,首先必须正视技术短板。不能再沉迷于喊口号,而是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并在国际合作中汲取经验。不要总是通过“自研”来撑面子,结果却做出许多半成品。航天事业高风险,成功的关键在于务实的态度和不断的技术突破,而不是将失败归结为外部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