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示热度背后推动因素,推出“茧房评估”“一键破茧”功能,严禁低俗恶俗不良信息进入推荐池……近日,在中央网信办督促下,抖音、小红书、微博、快手等头部平台围绕用户自主选择权保障、推荐内容多样性优化、提升算法透明度等核心环节,系统性优化完善多项功能。
这些新变回应着由来已久的“槽点”。想必大家都有过类似经历:打开购物网站,“想买”的东西已在首页呈现;点进短视频平台,刷来刷去都是“喜欢”的内容;不想再看八卦琐事,可热帖飘着、热搜挂着,根本无从屏蔽……虽说很多平台都宣称已在精进算法模型,但推荐的底层逻辑没有改变,或是根据用户画像进行精准“专供”,或是根据事件热度强行“投喂”,总之就是为了引流量、强黏性人为制造信息茧房。相关部门开展专项行动,针对典型问题逐项督促平台优化整改,维护了广大网民的合法权益,也再次匡正了网络空间的传播秩序。
数字时代,网络平台看似是信息集散地,实则掌握了内容流向的主导权。当注意力就是竞争资源,当流量可兑换真金白银,技术就早已不仅仅是中性的。而个体置身于被刻意选择过的信息洪流中,越来越难接触到与自己相左的意见,越来越易陷入人性弱点的陷阱,对事物的认知愈发窄化、浅薄乃至偏激。如今,在很多热点事件中,不少人一言不合就开撕,与信息茧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偏偏这种喧嚣与撕裂流量值最高,平台乃至各路流量“搭车者”的逐利冲动更难以克制,进而形成某种恶性循环。今天,网络已经是人们生存的第二空间,如果放任算法解构思考、放大分歧,又何谈凝聚共识推动社会治理呢?
算法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事实上,从制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等法规,到对重点领域进行常态化巡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对算法技术的规范。以更大视野看,更需要戳破的是流量至上的泡沫。有传播就有责任,用户量越大责任也越大。流量没有原罪,但追求流量的方式和过程要有底线,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尊重用户、爱惜羽毛,也是平台自身长久发展的关键。
任何技术都不能踏入规则的“无人区”。监督与自律相向而行,守牢安全底线和价值导向,平衡好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互联网才能真正实现“让生活更美好”。
图源:视觉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评论员 关末
流程编辑:u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