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隔壁邻居搞了一个大事故。
当天,在新建的5000吨级驱逐舰下水过程中,因指挥不熟练、操作不慎,未能保障底盘移动平行度,致使船尾部分的下水滑板先脱离搁浅,部分区段船底破孔导致船体失衡,船首部分未脱离船台。
导致当时兴致勃勃出席下水仪式的金正恩很没“面子”,当即严厉指责,称这是“既不可有、又不可接受的重大事故、犯罪行为”。
这场看似偶然的工程灾难,实则折射出朝鲜军工技术能力与战略野心之间的失衡。
显而易见,任何科技创新不可能“一口就能吃个大胖子”,理想与实现之间往往有一定差距,这需要一个过程。
从事故本身看,朝鲜在此方面的整体技术不够成熟,经验不足。封闭状态下,以这种“超英赶美”的节奏发展科技和军工,也是一种奇迹,不得不令人称赞。但出现问题,也是大概率的事。
4月25日下水的朝鲜“崔贤”号驱逐舰,从龙骨铺设到下水仅用400天,这种违背船舶建造规律的“大跃进”速度,必然埋下很多隐患。这次新舰下水发生事故,就是该隐患的一种暴露。
现代海军装备体系需要完整的工业基础支撑,即便强如中国海军,也是经历051到055舰数十年的技术积累。
朝鲜海军一上来就想出“大活”,建在尚未掌握成熟驱逐舰建造技术时,居然还同步宣布核动力潜艇计划,这种“三级跳”式发展凸显了战略“捉急”。
当然工程技术之外,对于朝鲜,最为应该注意的是,政治意志对技术进程的过度干预,这一定是加剧了系统风险。
金正恩此前携其姑娘出席朝鲜“崔贤”号驱逐舰入水仪式,盛赞这是朝鲜“海军现代化的突破,是在向先进海洋强国的进程中的重大起点。”
话说得很满,事情整得高调,这就是天运也不容易看下去。
这次驱逐舰下水故当天,金正恩亲临现场观摩。高层关注原本应转化为质量管控动力,却在实际操作中,异化为政治任务压力,某种程度上将科技工程异化为了政治表演。
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并不鲜见。当年,苏联时期N1火箭的连续爆炸、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悲剧,都印证了行政指令超越技术规律的危险性。
对于重大科技发展,还是应该有容错机制,出现失误,该严惩必须严惩,但更应该给科研发展必要的成长空间,这世上并没有绝对的、万无一失的事。
反而观之我们,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征火箭连续失利时,以“归零”心态和必要的科创宽容环境,才铸就了后来的航天辉煌。
金正恩未经调查,在现场就将事故定性为“犯罪行为”,这种追责逻辑虽能震慑渎职,却很可能扼杀技术创新必需的试错空间。
科技突破犹如精密钟表,既需要每个齿轮的严谨咬合,也离不开适度润滑的宽容机制。
历史反复证明,真正的强国重器从来不是聚光灯下的速成品,而是在千锤百炼中,以信任、智慧和力量生成的“烈火真金”。
看见朝鲜在科技、军工等方面的一路走来的样子,我们犹如看到曾经自己的一些孤勇身影,不由地更加对过去的开创者、现在奋斗者而致敬,为未来的大成者而呼唤。
看到这个变幻的世界,以及眺望不确定的未来,我们当加倍珍惜如今所拥有的,不忘曾经的苦难辉煌,以更加砥砺的步履走好自己确定的路。
解筱文:战略学者。主评时政、文化、商业、铁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