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乒乓球赛场上,裁判判罚、器材检测本应是公平竞赛的保障,但王楚钦却连续遭遇离奇事件。巴黎奥运会混双夺冠后,他的球拍被裁判强行裁定不合格;多哈世乒赛前,送检球拍竟莫名开胶,裁判一度拒绝更换。类似情况在马龙、樊振东等顶尖选手的职业生涯中几乎从未出现,为何唯独王楚钦频频成为争议焦点?
前国乒名宿王楠在解说中直言:"这种情况太反常,如果偶尔发生还能理解,但连续两次大赛都出问题,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否存在针对性。"资深教练倪爱莲也指出:"顶级选手的器材管理极为严格,球拍在短时间内出现问题概率极低。"
国际乒联的检测流程存在明显漏洞。多哈世乒赛上,王楚钦的球拍送检后出现损坏,裁判却坚称"没有问题"。经中国乒协副主席王励勤紧急交涉,赛事方才允许更换球拍。事后调查发现,检测环节既无全程监控,也无专人监督,为人为干预留下操作空间。
业内人士分析,王楚钦作为新生代领军人物,近年外战成绩突出,已威胁到传统强队的利益。其技术特点依赖高质量器材,若通过非正常手段影响其装备状态,确实可能削弱比赛表现。中国乒协已向国际乒联正式提出三项改革要求,包括检测全程监督、改进器材包装等,但最关键的视频监控提议仍遭拒绝。
目前,王楚钦已采取自我保护措施,每次参赛携带五块备用球拍。这种被迫增加的备战负担,折射出高水平竞技中鲜为人知的博弈暗流。国际乒联承诺将在未来大赛逐步完善监管,但具体实施效果仍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