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省”科技工作者系列记者见面会第一场,邀请4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围绕“勇担使命服务国家战略”主题与记者见面交流。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记者:
请问郝京诚先生,您一直深耕胶体与界面化学应用基础研究,能否向我们介绍下,您的研究成果如何?如何服务现实需求?
郝京诚:胶体与界面化学是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三级学科),研究领域涉及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生物化学等学科,相关结果具有极强的应用性。我列举两个实际应用的案例。
一是眼镜防雾。眼镜起雾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疫情防控期、亲朋火锅聚餐和冬季等环境下,佩戴眼镜的每个人都有过镜片上布满雾气的困扰,极大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原理上讲这是一个界面化学的问题,是气态水遇到冷的镜片凝结成细小水珠的物理现象(也就是雾化)。如果采用具有亲水特性的分子基团或颗粒材料对涂抹镜片表面,改变镜片表面对水等液体的润湿特性,就不会产生眼镜的雾化。二是对学科发展和产生的推动作用。胶体与界面化学的研究结果推动了新学科发展和产生起到巨大作用,如推动高分子科学迅速发展以及软物质科学的产生。高分子学科,特别是高分子物理领域也归入胶体化学的研究范畴。例如,高分子溶液、钻井泥浆、油漆涂料,以及乳状液、泡沫等的粘度、弹性、塑性及触变性等都是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山东是我国化工大省,化工产值长期居全国首位,胶体界面化学作为化学领域最具实际应用的分支,其理论与技术的革新对化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科技强省方面,高纯度表面活性剂大宗化学品制备与纯化技术,对山东省化工产业的结构转换和绿色化,特别是化工转型将产生重要影响。创新山东省化工转型升级模式,如高端涂层材料制备技术处于国内外领先位置,该领域将为助推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新方法,为实现“双碳”目标、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作出新的贡献。
山东科技报记者:
请问郝京诚先生,作为学科带头人和高校教授,您在科研道路上坚持40多年。请问,您始终坚持科研的动力是什么?您对青年科技人才在成长道路上有哪些建议?
郝京诚:回忆自己从教近40年的科学研究,始终坚守的动力就是对科学研究和教学的热爱和兴趣。
实际上,我从本科论文就奠定了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在论文阶段很好奇为什么极少量表面活性剂加入可以极大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硬币为什么能漂浮在水面上,且把硬币在头皮上摩擦几下更容易使硬币漂浮水面上不下沉?这些日常问题驱动了我对胶体与界面科学的研究兴趣,希望深入研究获得更加厚重的理论知识。当然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责任感成为坚守科学研究的驱动力。在20余年的科学研究中,我已经培养了100余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毕业生,50余人获聘正高职称,成为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骨干,这是我的最大收获,没有比这更能让我感到最大的成就,这种成就促使我不断向前、不断努力。每年年三十和初一我都在办公室和实验室度过,正是对创新知识的探索和对年轻人才培育的责任,激励我充满激情去工作。
年轻科技人才成长道路上分享几点建议。
首先,要与国家命运和需求密切关联。关注国家需求,努力付出、打破常规、勇于创新,获得解决关键问题的创新方法,把自己的聪慧发挥到最大程度。
其次,科学没有捷径可走,坚守与踏实求证是成功的唯一路径。一个人要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科研人才,需要踏踏实实,付出比常人难以承受的不懈努力。要耐得住性子,稳住身子,不能急于求成。要不断探索,不断修正设计的科学研究方案,求证最科学结论,容不得半点虚假。要善于沟通,多与国内外同行交流。要坚持不懈,善于归纳和总结。
第三,远离不良诱惑。 年轻人遇到各种诱惑很多,要学会甄别。既然踏上了科学之路,要经得起诱惑,心无旁骛追求科学研究真理,切勿追求虚无的东西。探索解决科学问题的新范式,需要加倍努力,绝不能做出无法挽回的选择。
总之,有为青年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郝京诚接受现场媒体记者采访
(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