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相信吗?只需戴上一副特殊的眼镜,对着陌生人轻轻一拍,短短几秒,对方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乃至亲属信息等,就会毫无保留地呈现在眼前。这究竟是科幻电影中的情节,还是现实存在的黑科技?
科幻情节“照进”现实
据相关媒体报道,日前,美国哈佛大学两名学生通过实验展示了智能眼镜在隐私泄露方面的巨大隐患。他们利用某品牌智能眼镜,结合人脸识别软件和公开的数据库,开发出名为I-XRAY的系统。该系统通过智能眼镜拍摄人脸,将视频流直接传输到某移动社交应用,通过AI技术识别视频中的人脸,并与公开数据库中的信息匹配,从而获取个人隐私数据,快速完成对目标人物的信息收集。
尽管只是一个实验,但是这种技术的实现,引发了关于可穿戴设备与人工智能结合所带来隐私风险的广泛讨论。
智能穿戴设备存在安全风险
近年来,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智能穿戴设备,凭借轻巧的设计和强大的交互功能,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它们通过蓝牙、WiFi与智能手机、平板等设备相连,为人们提供了拍照摄像、接打电话、收发消息、快捷支付等诸多便利,深受大众喜爱。然而,随着智能穿戴设备的普及,其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
敏感信息泄露风险。智能穿戴设备内置传感器、GPS等装置,可收集用户的移动、四肢摆动等位移数据,以及健康情况、位置信息等隐私数据。一旦这些数据被恶意挖掘,攻击者不仅能识别个人身份,还能通过分析数据获知用户的运动轨迹,实现行迹追踪。例如,境外曾有安全专家通过对运动手环的感应数据深入分析,破解出用户在自动取款机输入的取款密码。
内存数据失窃风险。个别设备存在数据明文存储、硬件接口缺乏读取限制、网络加密密钥弱等安全隐患,攻击者利用设备的安全漏洞侵入系统,进而获取设备内存储的各类数据,严重威胁用户隐私安全。
远程恶意控制风险。许多智能穿戴设备内置智能操作系统,支持消息传输、录音录像、第三方应用安装等功能。如果系统权限控制不当,攻击者便可趁虚而入,通过安装恶意程序,远程操控设备,开启录音、录像功能,实施窃听、窃视等非法行为。更为严重的是,攻击者还能以此为跳板,对周边其他智能设备发起网络攻击,严重危害用户及周边主体的隐私和信息安全。
多方合力消除隐患
智能穿戴设备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用户可能陷入被“监视”的险境。强化智能穿戴设备的安全防护不仅是切实保障用户权益的关键,更是维护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之举。
智能穿戴设备制造商作为产品的源头把控者,要强化数据加密与传输安全,引入安全可靠的加密算法,抵御窃取与篡改风险;持续优化设备的操作系统与软件程序,定期开展漏洞扫描,及时发现并修复问题;注重用户的隐私保护,制定严格的数据管理与隐私保护制度,采取最小化数据收集策略,实现透明化数据处理,充分保障用户数据安全及知情权、选择权。
作为用户,同样需要提升安全保护意识。在使用智能穿戴设备时,安装软件前仔细阅读隐私政策,谨慎授予权限。日常使用中,养成定期更新设备系统和软件的习惯,通过及时更新修复潜在的安全隐患。
机关、单位应严格规范和管控智能穿戴设备的使用。严禁在涉密场所使用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设备。
参考文献:
1.吴雨霖 刘晓曼.智能穿戴设备安全风险分析及防护[J].保密科学技术,2024(11):18-21.
2.朱苗苗 张帅.智能穿戴设备的网络安全威胁及防范措施研究[J].保密科学技术,2024(11):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