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到隋文帝统一天下,华夏大地处于长达近三个世纪的动荡状态。而导致则三个世纪动荡的根本原因在于:南方的朝廷无法实现北伐成功,而北方的胡人无法处理好胡汉关系。所以这导致了北方的胡人朝廷往往出现昙花一现的强盛,而后就灰飞烟灭——比如前赵、后赵、前秦、后燕都是这样的例子。
实际上,即便是北魏,也没能真正处理好这个问题。
而北齐王朝,在胡汉问题的处理方面,更成了反面教材。
1、北朝的动乱
其实中国历史上,胡人入主中原,都需要考虑一个平衡问题——胡人掌握武力(所谓军事贵族),但是军事属于消费项目,穷兵黩武很容易崩盘。比如十六国时期的石氏赵国(后赵)就是例子。而汉人世家掌握经济管理能力。
但是,汉人世家和胡人贵族终究是存在矛盾的。而十六国时期胡人皇帝需要解决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做好平衡问题。
其实平衡俩字说起来容易,但是做到很难。
比如小编业余时间搞点投资,在投资方面,也重视“平衡”俩字:股权、债券、贵金属、能源指数,这些需要均衡;中国内地、香港地区,以及海外其他国家,也需要考虑平衡。
但是,投资平衡很伤脑筋的。
所以以小见大,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胡人君主的平衡术的难度系数无疑更大。而且一旦玩砸了,后果就严重了。
比如北魏迁都洛阳以后,重心倾向于中原士族,而六镇之乱也由此爆发——因为北魏皇帝的态度,让胡人贵族的利益受损。六镇之乱动摇了北魏的基础。
北魏灭亡后,北方处于东魏和西魏对峙的状态。
2、内耗的北齐
东魏的当国者是高欢。
高欢在世的时候,尽量平衡胡人贵族和汉人世家的关系。高欢无疑是平衡术高手,在高欢统治东魏期间,东魏同时拥有了胡人的军事优势和汉人的财富优势,东魏的国力不论是比起西魏还是南朝,都是强悍的。
不过,东魏的这个优势,换个角度也是劣势:那就是一旦平衡术高手没了,接班者无法保证平衡,很可能引发新一轮动乱。
高欢死后,高澄接手高欢的权力,成为东魏当家人。后世的南北朝史爱好者对于高澄做皇帝有个看法:那就是认为高澄应该可以处理好胡人贵族和汉人士族的矛盾,继续发展东魏的国力。但是高澄当权没多久就被害了。其弟弟高洋接盘。
高洋不具备其父亲和大哥的能力。
高洋当权没多久就废掉东魏皇帝,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北齐一开张,北齐内部就面临内耗问题:高洋处理不好胡汉实力派人物的关系——最起码不少胡人贵族就不大乐意支持高洋。只不过高洋还算可以稳定局势,所以高洋在世的时候,北齐还算相对太平。
高洋死后,北齐朝廷开始陷入动荡状态中:北齐宫廷政变不断。而一般认为,这背后,也有胡人贵族和汉人士族斗争的推动力量。
而直到北齐灭亡的时候,北齐也没能解决胡汉问题。
而相对来说,北齐的老对手北周,在解决这个问题方面相对妥善。所谓,北朝后期,整合能力较强的北周,灭掉了处于胡汉对峙局面的北齐。
当然以上只是个人看法,欢迎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