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昆明5月19日消息(记者 魏文青 实习记者 冯宜)今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快速变化世界中的博物馆未来”。当天,昆明市博物馆围绕主题开展系列活动,通过“博物馆的未来使命”主题演讲、新型文化空间启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共建等内容,探索数字技术赋能博物馆发展的多样路径,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融入当下”。
同学们通过VR体验感受文明进程(央广网实习记者 冯宜 摄)
当日,昆明市博物馆联合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正式启动“文明一万年”科普展馆。展馆通过VR沉浸式体验、大语言模型、AI数字人、LBE空间定位等前沿技术,将传统文明呈现为“可穿越、可互动”的数字场景。观众佩戴VR设备后,可跟随数字导览人“小北”和“小武”穿越史前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沉浸式感受文明演进。
“整个体验过程大约30分钟,观众可以在虚拟空间中感受捕鱼打猎、部落生活等历史片段,并通过肢体动作与系统互动。”展馆工作人员张晨程介绍。不少市民表示,VR展馆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只看不动”的局限,剧情沉浸感强,观感新奇,有效激发了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文明历史的兴趣。
市民体验VR(央广网实习记者 冯宜 摄)
在历史长河中,青少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自2021年起,昆明市博物馆启动“小小志愿者”培养计划,通过系统培训,帮助青少年成为展厅讲解员。多名“10后”志愿者已累计服务超千小时,在常设展厅中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让“听展”成为有趣、有感的文化体验。
为青少年展厅讲解员颁发证书(央广网实习记者 冯宜 摄)
“我最喜欢观察观众的反应,这是我坚持讲解的动力。”已连续四年担任讲解员的何晔说,他目前已能熟练讲解七个常设展厅的内容。
博物馆日讲座现场(央广网实习记者 冯宜 摄)
活动现场,昆明市博物馆与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签署“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协议,推动思政教育与文化资源深度融合。双方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教育资源协同育人、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体系”等方面开展合作,打造“馆校共建、资源互通”的教育新样态。昆明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合作将博物馆教育功能与学校课堂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思政教育的文化维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支撑与精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