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用得起’的AI方案在中国率先实现!”5月18日,在天开园两周年活动“天开智启,AI点燃新引擎”论坛上,前阿里巴巴CEO、嘉御资本董事长兼创始人卫哲登台发言,点出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不是追风口,而是要让每一位普通创业者都能真正用得起这项技术。
“天开智启,AI点燃新引擎”论坛由天津大学主办,聚焦智能机器人、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最前沿领域。论坛上,卫哲指出,相较海外企业重金投入、技术“高高在上”,中国更应走出一条普惠务实、成本可控的人工智能发展路径。“AI的未来不能只留在实验室、停在PPT里,它必须落地扎根,走进工厂车间、医院诊室和田间地头。”他说,真正有生命力的AI技术,必须经得起三道检验:用得上、用得好、用得起。
这场论坛不仅思维火花四溅,更带来了满满的“硬核干货”。天津大学副校长王天友在会上介绍,今年,天津大学系统梳理出100项科技成果清单,其中20多项技术被评为高潜力、高价值项目。目前,天津大学科技园已在南开区、津南区、西青区布局4个园区,近400个优质项目相继落地。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合成生物等关键领域,天津大学持续推动科研成果与实际需求“双向奔赴”:从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一等奖的低空智能感知技术,到“AI+分离材料”创新体系,再到自然语言处理、工业检测、智能化工等领域的技术转化,一批“天大制造”正从象牙塔走向产业链,构建起“学科带头人+标志性成果”的双轮驱动体系。脑机接口、微电网储能等创新成果也在持续“上新”。
作为我市重要科创载体,天开园成立两年来,已集聚上千家科创企业、近万名高端人才,逐步形成了“政府自持、高校赋能、资本助力、产业协同”的创新生态。天津大学作为核心参与单位,联合多方合作伙伴,不断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让科研成果不再“躺在论文里”,而是成为市场中的产品、创业者手里的工具。
“130周年校庆之际,我们不仅是在回望历史,更是在开启未来。”王天友说,学校将持续推动前沿AI技术与行业需求深度融合,与投资界、企业界携手打造“技术热土”。“我们要为创业者提供真正用得起、跑得快、见效快的AI工具,让科研成果不再束之高阁,让梦想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记者 雷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