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注射剂及无菌制剂(如滴眼液、烧伤制剂等)的生产中,包装密封性是确保药品安全、稳定及质量的关键屏障。浸入式微生物暴露试验作为一种重要的密封性验证方法,通过模拟微生物侵入场景,评估非透气性包装容器的密封性能。本文将由济南三泉中石深入探讨该试验的原理、操作流程及结果判定标准,为药品生产企业、检测机构及科研单位提供实用参考。
适用范围
浸入式微生物暴露试验适用于非透气性注射剂包装系统的密封性验证与研究,涵盖软包装袋、泡罩包装、药瓶等多种包装形式。该方法可用于:
1. 密封工艺验证:评估包装设计及生产工艺的可靠性。
2. 灵敏度对比研究: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有效性。
3. 风险评估:分析微生物侵入包装的可能性。
需要注意的是,该方法不适用于最终产品的常规放行检测或在线监测。可使用三泉中石的MFY-HS微生物侵入法密封性试验仪,支持色水法及微生物侵入试验,具备正压与负压测试功能,广泛应用于制药、质检及药物研发领域。
微生物侵入法密封性试验仪
核心术语解析
为确保试验的科学性与一致性,以下关键术语需明确:
最大允许泄漏限值:包装容器允许的不会影响药品质量的最大漏孔尺寸或泄漏率。
包装密封性:指包装系统防止内容物泄漏、微生物侵入及外界气体(如氧气、水蒸气)进入的能力。
挑战悬液:用于试验的特定微生物悬液,通常为高浓度(如10⁶ CFU/mL)。
人工打孔样品:通过人为方式在包装上制造定量漏孔的样本,用于验证方法灵敏度。
确定性与概率性检测法:前者基于可控的理化技术,产生量化数据;后者(如本试验)具有随机性,结果以概率分布描述。
阴性/阳性对照:分别用于验证包装完整性(无微生物生长)及试验体系有效性(出现微生物生长)。
方法原理
浸入式微生物暴露试验是一种概率性检测方法,其核心在于通过微生物挑战模拟包装在实际使用中的潜在风险。具体步骤为:
1. 将装有培养基的包装容器完全浸入含挑战微生物的悬液中。
2. 微生物可能通过包装的潜在漏孔进入容器内的培养基。
3. 将容器置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如温度、时间),观察培养基是否出现微生物生长,以此判断包装是否存在可被微生物穿透的漏路。
试验中可调整参数(如压力、真空度、浸没时间、温度),以模拟运输、储存或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条件。由于概率性方法的局限性,阴性结果无法完全代表批次内所有产品的密封性,因此方法验证至关重要。
微生物侵入法密封性试验仪
试验操作流程
为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需遵循以下规范化的操作步骤:
1. 样品准备与浸没
将待测样品(包括人工打孔样品)置于含挑战悬液的容器中,确保完全浸没。
根据实际使用场景或验证研究确定浸没时间,必要时使用固定装置防止样品上浮。
对于无法完全浸没的大型样品,可将挑战悬液直接施加于包装表面,但需事先验证其适用性。
2. 清洗与保护
试验后,用无菌水清洗样品外壁残留的挑战悬液。
将样品置于无菌袋或保护容器中,防止培养过程中污染培养箱。
3. 培养与观察
将样品及对照组置于适宜培养条件(如温度、湿度)下培养,时间根据验证要求确定。
培养结束后,检查培养基是否出现浑浊。对于不透明或大型包装,可转移部分培养基至透明容器观察。
4. 促生长试验
在阴性对照样品中接种少量挑战微生物(10-100 CFU),验证培养基的促生长能力。
5. 废物处理
试验结束后,采用热力、化学或辐照等方法对剩余挑战悬液进行灭活,防止环境污染。
微生物侵入法密封性试验仪
结果判定标准
试验结果的判定需满足以下条件:
1. 挑战悬液浓度:试验结束时,悬液微生物浓度需达到预定目标(如10⁶ CFU/mL)。
2. 阴性对照:无微生物生长,证明包装完整性。
3. 阳性对照:出现微生物生长,验证试验体系有效性。
4. 促生长试验:接种的挑战微生物必须生长,确认培养基能力。
5. 测试样品:
无微生物生长:包装密封性合格。
出现微生物生长:需进一步鉴定是否为挑战微生物,并分析漏孔原因。
结语
浸入式微生物暴露试验为注射剂包装密封性验证提供了一种科学、直观的方法。通过规范的操作流程、严格的质量管理和明确的结果判定,而三泉中石的MFY-HS微生物侵入法密封性试验仪,使用微生物侵入法,也是微生物挑战法,该方法可有效评估包装系统的完整性,为药品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