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机器人已到达作业深度,正在寻找目标物。”6块屏幕上同时出现水下机器人的状态监控系统、声纳系统、全景视图漫游等多个画面,领航员轻推操作手柄,水下机器人灵活调转方位,来到机器前,仿佛进入深海装备作业舱。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数字化成果展区,哈尔滨工程大学“深海探险家:水下机器人作业虚仿实践平台”前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太酷了!原来水下是这样作业的!”
5月14日-16日,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举行,大会以“教育发展与变革:智能时代”为主题,旨在回应联合国关于全球教育变革有关倡议,呼吁共同推进智能时代的教育发展与变革。哈尔滨工程大学结合工程作业实际案例,研制的“深海探险家:水下机器人作业虚仿实践平台”特邀参展,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的突出成果得到了大会广泛关注。
哈工程深海机器人作业虚仿实践平台(哈工程供图)
运动视景仿真+人机交互 让1500米超深水下作业无死角
海洋环境复杂多变,管道连接、油气开采等深水作业只能依靠水下机器人。而水下作业时,视野受限、能见度较差,领航员难以获取清晰、全面的水下环境信息,时常呈现“盲操作”,且高度依赖传感器数据,作业过程“不透明”。
哈工程船舶工程学院舰船与海洋平台总体技术研究所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的支持下,依托学校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水下机器人研发优势,配合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研制了水下机器人作业虚仿实践平台,通过运动仿真、视景仿真和人机交互等技术,构建逼真的虚拟作业空间。“学生能够深入学习水下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与建模方法,沉浸式掌握其操作及作业流程,即使在1500米海深,水下机器人作业情况也能精准模拟、清晰可见。”研究所成员昝英飞教授说。
学生沉浸式掌握水下机器人操作及作业流程(哈工程供图)
平台支撑建设国内首个中海油海洋工程数字化技术中心,成功应用于南海三大深水油气田工程;实现海洋工程安装和水利水电检测现场在线辅助作业。系统通过中国船级社首个国际最高标准认证,获得中国、美国、荷兰等国际发明专利授权,获发明者协会国际联合会(IFIA)最佳发明专项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等奖励。
仿真系统+“兴海”模型 AI赋能科研反哺教学
通过该实践平台,不仅可以全面了解水下机器人的操作要求和作业场景,还能够根据需要开展科研实验,得到可靠数据,足不出户也能在海洋世界里“遨游”,科技感十足让学生们大呼过瘾。“通过实验,我感受到了水下机器人在海洋工程中的重要作用,让我对所学专业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和热情。”船舶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郭睿男说。
“船海学科需要大量实验,但传统实验教学装备昂贵、实验条件苛刻、教学组织实施困难,‘深海机器人作业虚仿实践平台’在教学上的应用解决了这一问题。”昝英飞说。学校积极推动产学研用转化,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成果反哺教育教学,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更直观的认知,还可以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测试验证。
观众参观水下机器人作业虚仿实践平台(哈工程供图)
实践平台与哈工程牵头研制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兴海”教育专有大模型深度融合,基于大模型船海学科3万多个知识点,和近5000型船舶真实试验数据,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般在船海工程虚拟场景中学习,提升对深海复杂环境中水下机器人装备性能的认识。平台进行模块化升级改造后,学生们可通过自主学习、团队协作,自己设计出一套虚拟仿真系统。实践平台有力支撑国家级一流课程《海洋平台安装虚拟仿真实验》建设,获中国虚拟现实大赛全国一等奖,被相关院校和科研院所学习培训使用。
教育教学全流程智能化 “AI大礼包”助力人才培养
“研发多栖航行器,我需要掌握哪些专业知识?能否提供相应的学习路线。”未来技术学院大三学生申诚泰在AI学习中心提出问题后,AI小助手便给出了必备知识涉及的领域、关键知识点、推荐学习内容、参考资料等相关内容,引导他展开探索式学习。
哈工程深化学校新工科建设,率先打造教育资源云平台2.0版,涵盖AI教学中心、AI学习中心、AI督导中心以及“AI小橙”等4大组件,通过54个大模型为“教—学—评”全流程提供智能化支持,为师生准备“AI大礼包”。
近期,哈工程发布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创新方案》,聚焦行业特色和”三海一核”学科优势,深度探索人工智能、交互智能、跨学科智能和行业智能多重赋能的行业特色型高校AI3人才培养新范式。
“哈工程面向智能时代教育发展变革的挑战,立足‘三海一核’学科特色优势,以数字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将重大工程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智慧教育新生态,培养可靠顶用、拔尖创新的新时代‘工学’人才。”哈工程副校长赵玉新表示。(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