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郓城县,洁白的棉花化作灵动的纱线,在纺织机台间穿梭交织,勾勒出一幅纺织服装产业蓬勃发展的画卷。凭借优良营商环境,这里不仅构建起近乎完善的纺织服装大产业,更走出了一条传统棉纺企业从地方品牌迈向全国标杆的数智化蝶变之路。随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程的推进,郓城纺织产业的新质生产力正加速形成。
位于黄河滩区黄集镇的富嘉纺织公司,是一家拥有6万纱锭的老字号企业。自去年底起,企业开启了智慧工厂和 “5G + 工业互联网智慧工厂” 的改造探索,以 “智造” 引领发展,释放出强劲的新质生产力。
郓城县黄集镇富嘉纺织公司副总经理张广凯:“现在我们的万锭用工基本上是五十人的万锭用工,改成智能化后就二十个人。下一步公司也计划在后面建一个车间二万锭的,全部上智能化的,这两万上起来至多四十人就够了,效率高。”
在富嘉纺织的传统机械化车间引入数据化应用后,通过对生产、质量、成本等多维度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成功实现降本增效保质的目标。这一转变不仅大幅削减了人工数量,还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
张广凯:“以前纺的都是机制纱,作机制面料的作床上用品床单档次比较低,空间利润也不高,现在通过升级改造,智能化,又转型,加上挡车工的操作培训,原料调整,现在纺的全部是高档针织面料。”
借助智慧工厂大数据平台,企业实现了从订单到生产、设备、能源、质量、仓库等全业务流程从 “人治” 到 “数治” 的转变,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郓城县黄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徐淑华:“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利用高度自动化生产线、智能管理系统及大数据分析优化生产流程,实现精准控制和高效运作。我们的富嘉纺织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迈向了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作为郓城县棉纺行业数转赋智的代表,泰和纺织公司5G+智慧工厂已经全面投入使用,企业管理水平迈上新档次。根据泰和纺织公司2024年8月至2025年4月的综合绩效数据对比,企业节能减耗接近24%,产品质量提升效果显著。
郓城县泰和纺织公司董事长侯本建:“要是想干好的情况下,还是得扩大规模。还得从产品上提档升级,从机器上不断技改提高纱线质量。”
目前,郓城县传统棉纺企业转型总纱锭接近50万锭,其中40万锭正在转型升级中。数据化智慧工厂成为激活 “老企业” 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引擎,传统纺织的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均实现明显提升。作为中国棉纺织名城,郓城县正全力为传统制造业编织智能化转型的崭新未来,赋能传统产业焕发蓬勃生机。 (郓城电视台:曹金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