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在高仙芝和封常清去世后,丝毫不感到惋惜。他清楚地知道,唐朝并不缺乏英雄人物,任何一位将领都可以取而代之。哥舒翰便是如此一位合适的人选。
从哥舒翰的背景和经历来看,他不仅是“合适”,简直可以说是天赐良才,完美符合唐玄宗的需求。
首先,哥舒翰是胡人出身,在边疆有着独特的优势。正如李林甫所言,胡人不同于汉人,政治关系更为单纯,他们的唯一依靠便是皇帝,这使得他们在唐朝的朝廷中显得格外可靠。
其次,哥舒翰与安禄山水火不容。唐玄宗曾试图调解两人的矛盾,安排高力士为他们设宴,希望他们达成和解。然而,二人连面对皇帝的面子都不给,差点当场发生冲突。起初,唐玄宗对此有些遗憾,但如今回想,他反而认为这是一种天意,老天帮助他远离了安禄山的阴影。
再次,哥舒翰的军事能力也丝毫不逊色于高仙芝、封常清,甚至比安禄山更为强悍。
哥舒翰出身于安西一个富有的粟特商人家庭,年轻时性格豪爽,热衷酒宴和交友,为人慷慨大方,但始终没有专心正业,直到四十多岁仍未有所成就。在长安混迹期间,哥舒翰被长安县尉狠狠羞辱,这才意识到,尽管家财万贯,最终能给自己带来荣光的,只有功名与事业。他决定弃商从军,投身河西,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尽管起步较晚,但哥舒翰四十多年的人生积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不仅学识渊博、人缘广泛,而且非常擅长管理和经营,性格稳重且极具人情味,这些优势让他很快在王忠嗣的手下崭露头角,职位迅速晋升。
哥舒翰的胡人血统不仅赋予了他强健的体魄,还塑造了他彪悍的作风。有一次,吐蕃的三支军队突然来袭,哥舒翰手持一杆半截枪,带领着仅有的几名士兵,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迎敌。凭借自己超凡的勇气,哥舒翰激发了手下士兵的斗志,以少胜多,成功扭转战局。
这种逆境中崛起的场景对哥舒翰来说已是家常便饭。常见的画面是,哥舒翰骑马追赶逃跑的敌人,手中的长枪搭在敌人肩上,发出如虎啸般的呼声。敌人被吓得下意识回头,哥舒翰顺势刺入对方喉咙,再一用力将敌人挑起,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重重摔在地上。哥舒翰身后,那个年轻力壮的随从迅速跟上,割下敌人的头颅,将其系在腰间。两人配合默契,动作迅捷熟练。
哥舒翰通过两场重要的战役奠定了自己名将的地位。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吐蕃麦庄”之战。那时积石军的麦田遭到吐蕃人的屡次劫掠,积石军兵力不足,始终无法抵挡敌人。天宝六年,哥舒翰巧妙设置了包围阵,成功将五千吐蕃士兵团团围住,毫不留情地将其消灭,从此吐蕃人再也不敢随意侵犯。
另一场重要的战役是“石堡城之战”。这座要塞被认为是举世难攻,唐玄宗的干儿子王忠嗣因此得罪了唐玄宗,拒绝了攻打石堡城的命令。哥舒翰动用了十万大军,仅用十天时间便攻克了这座坚固的堡垒,实在令人难以想象,这片狭小的地域如何容纳如此庞大的军队。
哥舒翰在河西担任节度使达十年之久,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他被授予了西平郡王的封号,享有的尊荣几乎与安禄山相等。诗人们对他赞不绝口,包括李白在内,纷纷为哥舒翰歌功颂德。他所作的《哥舒歌》让世人对这位将军充满敬意,歌声中透露着无尽的崇拜。
然而,即便有如此强大的哥舒翰,唐玄宗却始终无法忘记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影像。哥舒翰的身体早已不如以前,久年的酒宴和战争让他患上了风湿症,行动变得不便。尽管如此,唐玄宗依旧决定让他在床上指挥战斗,而无需亲自出征。
选中哥舒翰,似乎是一个明智的决定,但不幸的是,半年后,唐玄宗被杨国忠怂恿,非要让哥舒翰亲自出征,最终在灵宝之战中惨败。这场战争不仅让哥舒翰的名声受损,也让唐朝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最终,哥舒翰的命运走到了尽头。在唐玄宗的无理要求下,他被迫出征,导致了唐朝的重大失败。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潼关失守,唐玄宗不得不逃往蜀地避难,而大唐帝国也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中。
这场悲剧的根源,固然有哥舒翰的责任,但更重要的是唐玄宗的昏庸无能。他被杨国忠引导,做出了一连串错误的决策,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