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思录:陆天然/文
在过往岁月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口号曾风靡一时,成为一个时代的知识宣言。它深刻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对专业技术知识的推崇。在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数理化知识是开启科研大门、推动生产实践的核心要素,无论是投身实验室攻克技术难题,还是进入工厂车间参与实际生产,扎实的数理化基础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发展迈入数字化、信息化的新阶段,人才需求的风向也随之发生巨变。如今,“价值整合者,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新时代的人才导向。所谓价值整合者,是能够精准把握市场脉搏与社会发展趋势,高效整合知识、技术、人才、资金等多元资源,将不同领域的要素有机融合,从而创造更大价值的个体或群体。他们不再局限于知识的积累,更是知识与资源的统筹协调者。
在高校产学研协同发展的进程中,价值整合者扮演着“中枢引擎”的关键角色,其重要性愈发显著。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高地,汇聚着海量科研成果与智力资源;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对市场需求有着敏锐洞察和强大的生产转化能力;科研院所则在专业领域的研究上往往处于前沿地位。但长期以来,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诸多瓶颈,而这些难题的破解,亟需价值整合者发挥核心驱动作用。
从高校层面分析,大量科研成果面临转化困境。许多高校科研人员专注于学术研究,科研选题更多围绕论文发表、学术奖项展开,与市场实际需求严重脱节。例如在新能源研究领域,部分高校在电池材料研发上取得突破,但由于未充分考量企业的生产工艺、成本控制和市场需求,成果难以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此时,价值整合者能够深入挖掘高校科研成果的潜在价值,同时将企业需求精准反馈给科研人员,引导科研方向调整,让成果更契合市场需要,为科研成果转化注入动力。
企业在与高校合作时,也常常陷入困境。企业渴望借助高校技术提升竞争力,但双方在思维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企业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和市场回报,高校科研更注重学术价值和长期知识积累,这种矛盾导致合作难以顺畅推进。价值整合者如同沟通的桥梁,通过设计知识产权共享、收益分成等合理合作机制,平衡双方利益诉求,激发合作热情,让高校的智力资源与企业的市场活力实现有机结合。
科研院所与高校、企业之间同样存在协同创新不足的问题。科研院所的前沿成果在高校人才培养中难以有效应用,也无法快速在企业实现产业化。价值整合者能够统筹三方优势资源,依据项目需求合理调配高校人才、科研院所技术和企业资金与生产能力,形成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
那么,如何培育高校产学研协同发展的“中枢引擎”——价值整合者呢?高校需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跨学科教育。开设跨学科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的跨界思维与综合素养。例如设置“人工智能 + 管理”“生物科技 + 经济”等交叉专业,使学生兼具专业技术知识与市场分析、资源整合、团队管理等能力。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习、实训、参与企业实际课题研究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市场和企业需求,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应加强人才交流互动。企业选派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到高校兼职授课,分享市场实战经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到企业挂职锻炼,熟悉企业生产经营和技术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价值整合能力。
未来,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高校产学研合作将更加紧密。价值整合者作为“中枢引擎”,将在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助力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学好数理化”到倚重“价值整合者”,这一转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更是高校产学研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关键所在。唯有重视价值整合者的培育与引进,才能激活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活力,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为社会发展持续提供强劲动力。
陆天然,法学硕士,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人;现任东华大学数字资产研究院院长、中国自贸区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兼任全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法治智库”首席专家库成员、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保护投资者权益工作委员会(简称:权工委)高级顾问。曾任新华社记者、中国改革报福建记者站站长和国务院研究室(言实)互联网时代方法论课题组组长,著有《互联网时代方法论丛书》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