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街道联合晨光集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在1865园区内举办“传承航天精神,赓续红色基因”主题活动。这座历经160年风雨的工业遗址焕发新生,通过校企地协同共建、老青少传承、“思政+科普+服务”多维融合,为市民打造了一堂生动的“家门口的航天课”。
校企地三方携手,为历史遗存注入创新活力。活动当天,南航大学生走进晨光厂史陈列馆,斑驳的机床、泛黄的图纸等实物展品,串联起从晚清金陵机器局到现代航天重器研制的辉煌历程。现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与中华门街道共建“航天科普实践基地”,未来将走进社区开展航天科普活动;晨光集团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签署“就业育人合作协议”,让“为党育英才”和“为国铸重器”实现双向奔赴。
三代人的接力传承,让航天精神薪火生生不息。在“信仰公开课”现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王南石结合自身经历,向青年学子宣讲工匠精神。这位扎根车间40年的“大国工匠”,用数百项技术难题的“手写秘籍”,诠释了“敬业、专注、严谨、卓越”的工匠品格。“晨光人”银龄行动队正式授旗成立,8名退休骨干披挂上阵,将深入社区学校讲授航天知识、弘扬工匠精神。“虽然离开了车间,但航天人的使命永远在线!”首任队长的宣言引发热烈掌声。与此同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走进秦淮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十八中校区,带领中学生组装“北斗卫星”模型。“原来发射卫星这么酷!”“我以后也要当航天工程师!”学生们的热情呐喊,为这场跨越老、青、少三代的“苍穹接力”写下生动注脚。
思政教育、科普实践与志愿服务的深度融合,让航天文化真正扎根基层。这堂由政校企携手打造的“工业遗址上的思政课”引发学生盛赞“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精度”。“为什么要发展北斗导航?”一次次发问引导学生在主动思考与动手实践中探索宇宙的奥秘,一改以往科普活动的单向输出,成为全民科普的缩影。1865园区所在的雨花村社区正探索“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社区党委书记李静表示:“我们这个航天特色鲜明的社区,正通过‘三区联动’,推动厂区资源反哺、园区活力注入、社区服务提质。”
从金陵机器局的铁砧声声到现代航天重器的雷霆轰鸣,从银龄工匠的执着坚守到青春学子的热血追梦,这场主题活动不仅是航天文化的全景展示,更是协同创新的生动实践,为秦淮提升能级活力、建设文化名城注入澎湃动能。 李天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