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中国强大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灭了日本。”这番犀利而直接的言论,出自艾跃进教授在生前的一堂公共选修课。
在南开大学的军事理论课堂上,总能听到同学们发自内心的笑声。艾教授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往往几句生动的描述就能把枯燥的军事理论知识转化为一段段富有活力的历史故事。
有些人认为,作为一所中国重点大学的知名教授,这样的言论过于激进。然而,艾跃进教授为何在课堂上提出如此强烈的看法?难道这只是毫无根据、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简单表达吗?这一切,源自对日本近代帝国主义历史的深刻分析。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文化到科技全面向西方学习,宣称要“脱亚入欧”。虽然能开放国门引进先进技术是件好事,但日本却渐渐露出狼子野心,朝着军国主义的方向发展,军队中的“武士道”精神开始愈加突出。
“武士道”精神,起初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和哲学思想,包含了“名、忠、勇、义”等美德。随着军国主义的滋生,这一精神逐渐发生变质,成为日本帝国主义操控军队和民众思想的工具。他们宣扬,死战是为了完成身负的责任,死亡不过是尽忠的方式。这种扭曲的思想毒害了整个国家,把人民和军队变成了扩张侵略的机器。对外扩张的欲望愈发强烈,最严重的侵略行动便是对中国的侵略。
自1894年甲午战争起,日本便展开了对中国的屠戮与掠夺。1900年,日本作为八国联军的主力,侵占中国;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接着全面展开侵华战争。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不仅肆意屠杀中国人民,还对无辜的妇女儿童展开残酷迫害。
二战结束后,日本虽然战败,但依然不知悔改。日本不仅对二战中的甲级战犯给予崇高待遇,而且历任日本首相都在靖国神社高调参拜,拒绝承认对中国及世界造成的深重灾难,反而不断美化自身历史,努力抹去日本在二战中的罪行。
与此对比,德国在纳粹对犹太民族造成极大苦难后,德国总统亲自下跪向受害者请求原谅,而日本天皇依然在位,法统未断,右翼势力依旧活跃,并且不断挑起争端。正是这种情况下,钓鱼岛事件、南海争端、修改历史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等种种扭曲历史的行为层出不穷。艾跃进教授的观点也因此显得更加有理:日本帝国主义必须被彻底清算,只有这样,问题才能得到真正解决。
在艾跃进教授的课堂上,类似于这样的深刻话题被反复剖析。这也是他在课堂上发表那句“如果中国要富强,首先要摧毁日本”的原因。他并非指国家概念中的日本,而是指代表军国主义的日本。他认为,过去列强之所以能肆意瓜分中国,根本原因在于国人缺乏血性。因此,他决心开设军事理论课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意识到国防的重要性,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在艾跃进的课堂上,还有许多类似充满激情的发言。在面对西方国家的挑战时,艾教授曾直言:“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国防是国家外交最坚实的后盾。”他毫不掩饰地揭开了战争背后的真相。
当他得知北大有学生炫耀自己学校的留学生人数时,他语气犀利地反问:“回国的又有多少?”他深刻指出,新中国的建设离不开那些归国的老一辈留学生们的贡献。
他的言辞一如既往地充满力量,激励着青年学生们要保卫祖国、建设国家。每一堂课,他都教导学生:“我们要对得起自己,走出南开,走向社会时,要时刻记得自己是人,拥有高贵的品质。”他告诉那些学业出色的学生,权力来自人民,拥有权力意味着要肩负更大的责任;他嘱咐准备从商的同学们,财富不仅仅是个人的累积,更应为社会发展、为人民谋福利;他提醒那些准备走上讲台的同学们,面对学生时要认真备课,不可敷衍了事。
他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业,还非常注重学生们的课外生活。每到春天,艾跃进老师总会带着一群学生去郊外春游。学生们总是好奇地问:“艾老师,去那么远,坐车去不行吗?”而艾教授却总是调皮地回应:“坐车?坐神舟七号不更快吗?大家骑自行车去,我也骑,谁能比我年纪大呢,骑车去,车站什么的咱们不去!”于是,艾老师带着学生们骑车走进田野。
年过五十的艾老师,骑车一路从不感到疲倦,这不仅是因为他对锻炼有极高的热忱,还因为他从不轻视任何身体的锻炼。艾老师家里摆满了各种健身器材,学生们常常会在他家找到他光着上身擦着汗。
最让学生们又爱又恼的,是艾老师那疯狂的冬泳习惯。每到冬天,他便带着学生们去水上公园,打破厚冰跳入寒冷的湖水中,面对惊恐的学生们,他总是笑着说:“不凉!你们站在寒风里更冷!”艾老师不仅自己锻炼,还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他常说:“你们年轻,为什么不去运动场上超越自己,窝在家里有什么意义?”
作为军事理论教授,每学年初,艾跃进老师都会带学生们到武警部队进行实地训练。艾教授总是强调:“我的学生们虽然戴眼镜,但绝不能搞特殊,训练要按新兵的标准来。”部队领导们总是笑着答应,笑称:“艾老,您这是找对人了,吃苦的机会多的是!”
军训生活异常艰苦,学生们不仅在训练中忍受着脚磨破、满身泥土的痛苦,还深刻体会到了军人的艰难和责任感。这段经历也让同学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了战争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艾跃进教授不仅通过语言深刻影响学生,更通过亲身行动给予学生最真切的指导和影响。2014年10月,艾跃进教授不幸被诊断出癌症,虽然身体状况堪忧,他依然毅然坚持在手术后重回讲台,面对学生们的关心,他坚强地说道:“我宁愿死在讲台上,也不要躺在病床上!”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艾跃进教授依然坚持教学,直到住院。病房里,经常能看到学生们围绕着他,满眼不舍地聆听他的教诲,他那种“不畏死亡”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每一位学生。临终时,他依然是党员的见证人,他以亲身行动向学生们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党员标准。
艾跃进教授的一生,虽平凡但极为伟大。他无畏无惧,始终坚守忠诚于祖国、致力于国家建设的理想和信念。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传递着正义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