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开展5068场主题活动、42.13万青年参与,从黄河岸滩到科尔沁沙地,从非遗课堂到智慧巡河,青年力量正在北疆大地书写绿色答卷……年初以来,全区各级团组织以“节水护绿”为弦,以青春实践为谱,在祖国北疆大地上奏响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激昂乐章。
少先队员在五原县塔尔湖镇参加“我为‘三北’种棵树 五四精神耀北疆”省区联动主题活动
科技赋能为笔,绘就智慧治水新图景。包头市九原区的黄河岸边,青年技术人员正在操纵的无人机如银色游隼掠过水面,将排污口数据实时传回指挥中心。这种“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使污染溯源效率提升70%,标志着节水治污从“人海战术”转向“智慧治理”;在锡林郭勒盟,学生们用活性炭、塑料瓶制作的简易净水装置,将浑浊泥水过滤为清泉,150名孩子在科学实践中领悟水生态奥秘;赤峰市敖汉旗青年突击队运用稻草沙障网格固沙法,在科尔沁沙地构建起15000个生态防护单元,让每滴水都精准滋养树苗根系。科技与传统交融的创新实践,正在重塑北疆青年节水护绿方法论。
文化浸润作墨,书写生态传承新篇章。呼伦贝尔市根河市的鄂温克族老人手持桦树皮水囊,向青少年演示祖先“滴水不漏”的取水智慧,这种“行走的非遗课堂”,将节水技艺融入民族文化;阿拉善盟的“清槽行动”志愿服务队,在讲解河湖保护时融入“驼乡治水史”,让2000年居延海治理智慧焕发新生;通辽市开展的“西辽河文化挖掘”工程,组织青年考证辽代引水渠遗址,从历史维度解构人水共生哲学。当节水宣传遇见文化密码,生态文明意识如春雨润物,在青少年心田萌发文化自觉的嫩芽。
机制创新为砚,研磨全民参与新范式。乌兰察布市开创的“四结合”实践路径,将校园实验与家庭节水打卡联动,实现6319个家庭用水量下降30%;乌海市“节水闯关”创意活动,用多米诺骨牌拼水滴造型、蒙太奇制作节水视频等6大趣味关卡,吸引500余名青少年在游戏中建立节水价值观;巴彦淖尔市“我在河套有棵树”认捐机制,通过10.6万元众筹资金构建起“全民共治”生态圈。这些创新机制犹如生态系统的毛细血管,将节水意识输送到学校、社区、网络的末梢神经,构建起政府主导、青年先行、全民响应的立体化治理网络。
如同青年志愿者在黄河岸边种下的红柳林那般,节水护绿不仅要深扎根系筑牢技术根基,也要舒展枝叶延展文化脉络,更需花果飘香结出制度硕果。当42万青年成为“行走的生态路由器”,内蒙古经验正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可复制的青春方案——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文化传承为纽带,以机制变革为支点,共筑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