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杭州5月9日消息(记者 杨正弘)“没想到几千年前的先民就在用类似发簪的工具了!”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分馆的展厅内,一枚象牙发簪令来自北京的王女士驻足惊叹。这件距今有7000年至5300年历史的“首饰品”,让王女士与来自新石器时代的先民找到了共鸣。
“读懂一座城,从博物馆开始”的文化共识,在今年五一假期化作了汹涌人潮。据浙江省博物馆统计,五天假期,共有143802人预约参观。“文博热”现象的背后,不仅是公众对传统历史文化的热爱,更是博物馆主动破圈开启的“双向奔赴”。
浙江省博物馆(之江分馆)(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线下盖章打卡的仪式感是通过电子屏幕无法替代的。”手持盖满印章的集章册的初中生王同学向记者展示。浙江省博物馆特别设计的寻宝式集章体验引发参观者热情——多个特色打卡点隐于各展厅角落,游客需按图索骥自主探索,每个站点均配备校准标尺,确保盖章者能将图案精准盖落位。“每枚印章都像微型艺术品,还能玩转叠印组合。”王同学说。
参观者正在做盖章打卡(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元代文物“影青釉里红高足杯”凭借其釉色青若“雨后晴空”、红似“枫染秋江”的独特美学,成为了杭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设计团队提取了文物冰裂纹肌理及釉色渐变特征,打造出兼具“破碎感”与“胭脂晕染”效果的冰箱贴系列,变成可“带回家”的历史文物。该文创产品在去年7月一经发售就火爆全网,至今仍一“杯”难求。
一“杯”难求的文创冰箱贴(央广网发 来源:杭州博物馆)
此外,博物馆展陈也在通过数字技术重构观展体验。“我感觉自己就像置身在山水画中,特别震撼!”杭州市民杨先生惊喜地说,这块屏幕还能触摸互动,自己对《富春山居图》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有了更多了解。
浙江省博物馆(之江分馆)富春山居数字展陈运用超高清动态还原技术,配合多维信息图层解析,将传世水墨的笔墨意韵转化为可游可览的数字化山水空间。观众在动态长卷中既能感受“咫尺千里”的视觉震撼,又能获得电影级观感体验。
浙江博物馆(之江馆区)“富春山居”数字展陈(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在青瓷故里丽水龙泉,龙泉市博物馆则将互动体验进一步推向了“匠造”维度。“五一”期间,龙泉市博物馆依托非遗资源,创新推出青瓷文化主题系列活动。参观者在技师指导下体验从泥到形的蜕变,使用色料为作品上色,感受“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
参观者正在博物馆内体验轮盘拉坯(央广网发 龙泉市委宣传部供图)
当文物“活”成年轻人追捧的潮玩,当非遗技艺变身可体验的文化课堂,博物馆早已超越“观看”的边界,吸引着无数参观者前来打卡,还附带回答参观者“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终极哲学叩问。
浙江各地文博机构借力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数字展陈技术,推出沉浸式互动游戏、文创设计工坊等新型体验项目,结合本土化策展理念打造特色文化IP,让历史文物与现代观众产生深度对话。
据悉,在过去的“五一”假期里,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过6049.19万人次,较2024年同期参观人数增加879.87万,同比增长17%,创历史新高。其中,浙江省各博物馆接待观众人次共计约45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