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吴佳楠 广州报道
近期,从深圳“机器人谷”到广州“游戏谷”,广东密集“冒”出多个产业之谷。
当冲破13万亿经济体量的广东叩开全球产业科技变革的时代大门时,广东正依托全球领先的制造基础、万亿级消费市场和创新的技术生态,以产业“造谷”的态势,陆续培育出深圳“新能源汽车谷”、广州“新型显示谷”、汕头“新型储能谷”、东莞“潮玩创意谷”等聚焦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产业之谷矩阵。
可以看出,广东的产业之谷已突破广深城市边界,不少广深之外的非核心城市已初步形成自身城市的产业之谷,增强城市产业优势。
在这些产业之谷当中,与传统产业集群特征不同的是,发展业态不断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中,产业体系随之迭代升级,生产力不断向新跃迁;同时,与过往单一专注生产的企业集聚不同,产业之谷强调的是上中下游产业链的相互协同,依托人才链接、“链主”带动等形式,提高整体产业生态系统竞争力。
当产业集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聚焦时,集聚形态从依赖“生产集聚”向依托“产业生态”转变时,不难看出,广东对新兴产业赛道的集群化“卡位”战略:从过去以低成本生产为核心、依托同类企业集聚形成的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等专业市场集群,嬗变为如今以数字化、智能化等要素重组提高生态韧性的产业之谷,由此率先形成发展新兴产业的规模化、生态化优势,在产业变革中抢占制高点,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创新势能。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金山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广东传统的产业集群正向产业之谷转型,这一转变特征是从单一生产集聚向产业生态系统的升级,依托完备的产业体系基础、全链条的数字化转型、开放的市场化程度等要素共同构建起以产业生态系统竞争力为特征的产业之谷,当中通过构建上中下游相互协同的产业生态,汇聚领域内顶尖人才和技术,带动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等要素集聚,以生态优势锻造应对贸易摩擦等外部冲击的抗风险能力,相比传统产业集群显著提高产业链韧性,为广东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保持优势提供支撑。
密集涌现产业之谷
近期,深圳的机器人很“忙”。众擎机器人PM01在深圳人才公园跑步亮相后,又与两位真人舞者同框表演周星驰经典电影《功夫》里的斧头帮舞蹈;随后,乐聚夸父机器人在北京亦庄举行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顺利完赛……深圳的“机器人天团”正在不同细分赛道上忙活。
生产这些机器人的企业基本来自于深圳南山区。沿着留仙大道、深圳地铁5号线,在阳台山南部余脉和塘朗山之间的谷地,优必选、越疆科技、逐际动力等机器人企业在“谷”里汇聚,彼此距离不过5分钟车程,周边还分布着南方科技大学等近十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托举一个兼具产学研一体化特征的“机器人谷”诞生。
而在广州,在抖音集团、蚂蚁集团先后落子后,人们的目光已聚焦到琶洲这一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核心引擎,这里汇聚了阿里、腾讯、科大讯飞、唯品会、小米、三七互娱、欢聚时代、趣丸科技等科技公司,这个不到10平方公里的区域已聚集超3.6万家数字企业、16万数字人才,创新产业格局正加速形成,逐步形成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应用的完整链条,催生出技术交叉创新的可能。
事实上,广深不止有“机器人谷”“数字经济谷”,诸如“新能源汽车谷”“游戏谷”“新型显示谷”等也分布在广东的各个角落。
在广州黄埔的鱼珠片区,依托“东部中心”战略机遇,辖区内培育了湾区数娱、港航中心、保利鱼珠港、鱼珠AI智慧港等游戏产业园区,聚集了4399、炫动科技、玩胜科技等游戏企业总部,一个广州“游戏谷”正孕育加载形成。在深圳宝安这一“汽车大区”,整个辖区十个街道都有智能汽车的相关企业,少则58家,多达168家,涵盖上游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中游制造与集成,下游汽车后市场的完整生产链。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初步形成的“产业之谷”已突破广深核心城市边界,其他非核心城市同样以当地特色化的产业集群为支点,通过创新整合、要素集聚与技术升级的驱动,构建起广东各节点城市新兴产业发展的区域创新生态网络,实现城市产业的价值再造。
如在新能源产业上,汕头从潮阳区海门片区推进的绿色新材料产业园区建设,到六合产业园、濠江区海上风电创新产业园、深圳市—汕头市产业转移合作园区谋划建设的储能产业集聚区,加上已汇聚的汕头大学、省实验室等高校院所以及包括光华科技在内的优势企业,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谷”的初步形成,有力支撑汕头新能源及新型储能产业加快发展。
在潮玩文创产业上,东莞以石排、清溪、凤岗、茶山等镇为重点区域的潮玩产业基地已然形成,其中石排镇是东莞集聚潮玩企业及自主品牌最多的镇街,其周围5平方公里内,可高效满足“设计—打样—生产—销售”全链条需求,逐步构建起“潮玩创意谷”的联动模式。如今,4000多家玩具企业在东莞星罗棋布,近1500家配套企业织就完整产业链,形成了一个高效协作的产业生态圈。
“无论是叫什么‘谷’,重要的不是简单的地理标签堆砌的‘谷’,而是当中产业集聚的科技含量。”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澎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当前广东涌现的各类“产业之谷”,既反映出区域经济主体借助“谷”实现产业定位升级的诉求,也反映出广东产业集聚业态更多向机器人、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中的特征,产业体系加速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领域迭代。
刘金山则从产业集聚形式分析,从过去广东由企业集聚形成的产业集群发展到现在的产业之谷,最大的特征在于以前的产业集群突出的是生产领域的企业相互吸引,比如提供同类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相聚在这里,现在的产业之谷不仅仅是在生产领域,而在于产业链上中下游形成的产业生态系统,这是从过去以低成本生产为主要特征的企业集聚迈向注重产业生态系统竞争力的产业之谷的转变,这一转变是当前广东发展产业最核心的特征。
从深圳催动赛博机器人生态、广州崛起数字经济新生力量、汕头转向新能源储能集成、东莞进化至潮玩IP全链路开发等各城市形成的“产业之谷”不难看出,广东产业集聚的立体重构路径:改革开放初期广东依靠“三来一补”,形成“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世界车间”,到如今突破传统路径依赖,构建起以机器人、新能源、新型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的创新矩阵,在产业体系的迭代升级中重塑全球产业版图中的湾区坐标。
正如1987年珠三角“四小虎”预示中国制造经济发展模式的强劲崛起,当前广东形成的“产业之谷”恰恰预示着中国参与全球智造竞争的产业强韧突围,这一产业链形成的竞争力根植于广东市场与制造基础深度耦合的独特优势。
“世界制造中心在中国,中国制造中心在广东,广东丰富的产业体系为产业之谷奠定基础,这是过去几十年来广东积累到的产业体系优势。”刘金山认为,除了产业基础优势外,广东的最厉害之处在于市场化程度高,市场化程度背后是人的市场化意识,通过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形成人口流动和人才储备的正反馈机制,推动企业提高协作效率和技术升级,这些都构成广东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得益于超大市场带来的规模引力,进一步触发了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广东形成“产业之谷”中高效协同的网络生态,这也成为广东构筑起“产业之谷”的内生增长动能。
有如在深圳“机器人谷”,这里的机器人产业链企业不仅有优必选、越疆科技、乐聚机器人、速腾聚创等,还有南山智园、智谷和云谷等产业园,完善的供应链生态让机器人整机企业,机器人企业可以在留仙大道里轻松找到自己的上下游优质供应商,使得企业能够快速匹配资源,逐渐具备全球竞争实力。
刘金山表示,在区域内集聚了上游最合适的零部件和原材料,在中游找到最合适的人和最合适的技术,在下游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并且能最快速地传递给消费者,这是产业之谷形成的产业生态系统竞争力的充分体现。
现代化产业体系韧性强化
区域的竞争核心究其根本是产业的竞争和科技的较量,谁先掌握科技并快速集群化,谁就拥有先发制人的优势。当前,全球经济正面临着保护主义上升、供应链重构以及全球产业格局变化等挑战,全球经济结构向区域化、数字化等方向调整,进一步推动科技产业向规模化、生态化集聚的迫切需求。
在受访专家看来,广东依托积淀的产业基础优势,率先推动形成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之谷,加速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规模化、集群化的进程,形成从单一生产集聚向产业链上中下游生态发展的系统创新,并不断裂变,推动广东形成以技术密度定义产业高度、以生态韧性构筑竞争壁垒的新兴产业发展新范式,有力支撑广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刘金山表示,广东产业之谷竞争力不再依赖单一生产环节的规模效应,而是通过汇聚全球最优技术、人才等产业链资源,以注重产业生态系统竞争力的优势创造更高价值的产品与服务,从而相比传统集群显著提高产业链韧性,不仅提升生产效率与分工协作水平,更通过技术、资本、人才的深度绑定,构建抗风险能力,能有效应对贸易摩擦等外部市场冲击,为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支撑。
在这当中,刘金山认为,产业之谷的最大竞争力已经不是简单的生产工厂的集聚,重要的是拥有链接全球高层次人才的产业生态系统竞争力。“形成高层次人才的链接网络是很厉害的,意味着有人才来,有企业家来,真正的人力资本进来后,带动的一定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这时候产业之谷的整体发展模式就不一样了。”
为链接全球高层次人才,今年以来,广东谋划了“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目标是面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高薪岗位,与此同时,广东各地市发布了诸如“鲲鹏青年创新创业合作计划”、青年人才住房保障“一免两减”等多个配套政策,释放一连串引才信号,以此加速人才集聚。
刘金山表示,过去传统的产业集群依赖全球化融资实现资源整合,而产业之谷则通过全球化“融智”带来全球化融资,即先集聚领域内顶尖人才和技术,再带动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等汇聚,撬动资本流动,追随创新价值。
彭澎则认为,产业之谷的规模化、生态化发展,尤其要强调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的驱动力量,链主型企业通过供应链协同和资源整合等,构建产业生态的“引力场”,具备核心技术壁垒的龙头企业,能够形成创新扩散,推动产业集群的价值提升,以此形成一定程度上的闭环体系,才能不受制于人。
在产业之谷形成的生态体系中,就有不少龙头企业通过自身的技术水平赋能,带动更多上下游企业聚集,共同构建起更加协同高效的产业生态网络。在广州开发区的“新型显示谷”中,“链主”企业视源股份投资20亿元在知识城建设了交互智能显控产品智能制造基地,目前有超过900家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加入该制造基地中的一个数字化平台,进行数字化转型。
视源股份副总裁黄健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希望与更多产业链合作伙伴在更多生产经营领域进行协同,共同探索出一条适应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道路,在产业链中进行推广应用,从而带动更多企业聚集在广州开发区的新型显示产业中。
此外,当供应链要素完善带来产业生态重构时,广东正依托政策扶持、市场空间、人才储备等一流的发展要素,解锁新技术新产品应用转化的诸多场景。今年3月,《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实施“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行动,深入挖掘开放应用场景。
在场景要素的支撑作用下,广东正成为企业新技术的试验田。
“当年企业的创业初衷之一就希望将先进的AI技术快速导入到行业应用中,事实证明,企业选对了广州,广州千行百业的业态非常丰富,作为一家AI企业,无论是教育、医疗、工业、电商甚至是金融、电信都能在广州找到技术的落地场景。”企业总部坐落在广州“数字经济谷”的云蝶科技总裁田雪松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企业从垂直场景切入,打造出国内首个教研科研类大模型,接下来将加速布局AI与教育场景的深度融合,落地建设海珠区AI教育大数据应用中心并在全国予以推广。
编辑:郑健龙
上一篇:首款鸿蒙电脑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