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醴陵凭借第三届炒粉节,3天时间就吸引了96.6万人次参加活动,创造了现象级的传播效应,让醴陵这座城市“被看见”。但“被看见”之后,我们不禁思考:醴陵该如何利用这波“泼天流量”,沉淀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最终实现“被看好”?
当下的醴陵,正站在一个关键节点:如果仅仅满足于“网红打卡地”的红利,那么“流量狂欢”怕终有疲态;但如果能借此机遇,将文旅爆点与城市产业深度绑定,打造“品牌之都”,将更好地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观察君认为,跳出“单纯流量”思维,构建一套以工业旅游为纽带、品牌赋能为核心的城市产业升级机制,正当其时。
被看见,那就让流量成为产业生长的养分。
不同于其它地方的文旅产品,醴陵的文旅体验,是建立在产业的基础上的。醴陵是中国陶瓷之都、中国花炮之都,工业基础雄厚;同时是中国生态美食地标小炒之都,美食资源丰富。近年来,醴陵通过深度融合陶瓷、烟花、小炒资源,打造全国独一无二的文旅特色“IP”,醴陵三宝—捡瓷器、玩烟花、吃小炒。
这实际上是立足产业发展基础,把优势放大的“高招”。醴陵的经济,之前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国家提出要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但聚焦国内市场,醴陵产业的名气,和产业发展的高度有差距。以陶瓷为例,江西景德镇名声在外,以烟花为例,湖南浏阳光芒璀璨。那醴陵到底该往哪个方向走?“醴陵三宝”给予了城市更多“被看见”,和一个“小切口”谋“大发展”的机遇。
现在的网络这样发达,为什么那样多的人要通过坐高铁、自驾等方式,来醴陵捡瓷器,玩烟花,吃一碗炒粉呢?48.7%的Z世代坦言,消费决策受情绪主导(来自MobTech袤博科技的数据),情感共鸣成为他们消费的核心驱动力。醴陵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当“捡瓷器”的快乐、“玩烟花”的浪漫、“吃炒粉”的烟火气,成为独特的情感体验,流量便不再是数字,而是产业生长的长期养分。
获得感,本身就是对品牌的最好认同。
目前,醴陵已经凭借“免费捡陶瓷”“炒粉节”等体验活动走红出圈,如果这些情绪沉淀为产品溢价、城市认同和产业势能,那么,醴陵就有了从“网红打卡地”升级为“品牌价值地”的可能。
第二届醴陵炒粉节
例如醴陵开发“捡陶瓷”体验活动,本身依托的是深厚的陶瓷产业文化和成熟的供应链,醴陵有日用瓷、工业瓷、艺术瓷三大类4000多个品种,更是享有“红色官窑”的美誉,并多次作为“国礼瓷”赠送外宾。但是,如果游客来醴陵只是捡个免费碗,回家后仍没有品牌印象,甚至不会记得是哪家的产品,那可能还是对流量的某种浪费。
观察君认为,如果醴陵众多头部企业在打造“品牌体验中心”的同时,让游客不仅能体验工业文化,更能了解到品牌故事;在游客获得深度认同之后,再释放出最大的诚意,联合让利,利用好节会流量,让游客真正实现“薅羊毛”的目的,有“获得感”,这时,他就有了对醴陵产业品牌的认同。
此次炒粉节,观察君注意到,作为活动分会场的醴陵陶润会,不仅提供免费“捡陶瓷”体验,还在生活艺术馆融入品牌故事、高端产品展示与文化场景,让游客在获得实惠(100万件瓷器让利)的同时,也建立起对醴陵陶瓷的品质认知,实现了文化和品牌的“双输出”。
同时,醴陵酱板鸭也利用节会,实现了“流量”转化。政府指导,提供舞台,协会牵头组织商家抱团,企业共同让利,放大消费吸引力。首届节会3天吸引30万人次,5万只酱板鸭售罄;第二届利用流量,全网曝光产品640万次,5天吸引40万人次,销量超10万只;第三届销量再创新高,目前,醴陵酱板鸭已有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计划,流量成为产业升级“跳板”的鲜活实践。
被看好,必须是城市整体品牌的提升。
全国首部瓷文化烟花实景剧《国彩醴陵》
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醴陵已经因为“被看见”打开了一个切口。从“被看见”到“被看好”,观察君认为,必须坚持“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整体品牌吸引力。
未来的醴陵,或许需要成为一座“超级体验工厂”:“吃”不只是一碗炒粉,而是醴陵小炒的人间烟火气,延长全产业链条;“玩” 不只是“玩烟花”,而是从烟火表演中读到醴陵故事,在场景中得到更多触动人心的情绪价值;“捡” 不限于几个便宜碗,而是提供从日用瓷到高端艺术品的全品类陶瓷消费场景。工业旅游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游客“打卡”,还在于如何吸引游客成为醴陵品牌的“粉丝”。
通过“产业+旅游”的全域联动,扩大工业旅游的维度和体验感,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自然接触到企业的核心品牌产品;企业则持续做好内功,让醴陵品牌始终有品质,有影响;打造“政府+企业+媒体”的大平台,吸引游客长期关注醴陵,讲好醴陵故事,共推城市IP品牌。
打造“中国品牌之都”,我们相信,只要方向正确,流量终将沉淀为品牌。未来的醴陵,会因为“被看见”,走向“被看好”,成为一座因工业旅游而重塑产业价值、因品牌赋能而真正走向世界的城市。
文/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