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即便一个人对君主忠诚不渝,严明赏罚,对国家鞠躬尽瘁,最终仍难逃反对势力的打压。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稳定是大是大非,个人的荣辱、得失,乃至生命安危,最终在这种历史洪流中显得微不足道。岳钟琪,清朝名将,便是这一不幸故事中的主角之一。
岳钟琪,清朝著名的封疆大吏,他是唯一一位“汉人中拜大将军,满洲士兵隶麾下受节制”的将领。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他的名字几乎贯穿整个清朝的历史。根据钱议吉所著《碑传集》卷一百六十五中的记载,岳钟琪被高度评价:“历事三朝,威著海内。” 即便是最贫困的百姓、最卑微的小商贩,也都知道岳将军的名字,足见他的影响力和威望。岳钟琪的军事成就和贡献,在整个帝国范围内几乎无人不晓。
然而,命运并未对岳钟琪宠幸,尽管他曾为国家建立过赫赫战功,却因为被雍正帝指责“屡失机宜,军务废弛”而遭受了巨大的政治打击。雍正判其“斩监侯”,即类似于死刑缓期执行,他被投入大牢,直到乾隆帝继位后才被重新启用,再度建立了新的功勋。
那么,岳钟琪被判刑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是否真如圣旨所说,岳钟琪在军事上贻误了战机,甚至对国家军事政治不管不顾呢?这一点值得深入分析和探讨。
岳钟琪生于康熙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686年。少年时期,他便在家风的熏陶下,潜心研读兵书。岳钟琪的曾孙岳炯在《岳襄勤公行略》中详细描绘了岳钟琪的少年生活:“儿时嬉戏,好布石作方圆阵,经史之外,说剑论兵……靡不精肄。”这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入青年后,岳钟琪通过捐纳制度进入了军旅生涯,开启了他的军官生涯。
康熙五十八年,岳钟琪跟随定西将军葛尔弼征讨理塘喇嘛,他在西北战场上初露锋芒,开始获得军中的关注。特别是在清朝入藏过程中,由于蒙古兵未能按时抵达指定地点,大将军命令各部原地待命,岳钟琪却机警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现在粮草只够支撑半月,若等到大军抵达,粮草将耗尽,局面会陷入困境。不如先在西藏各地召集头目,实施招抚,拖延时间,等待其他部队到来,这样胜算更大。”这一战略建议被葛尔弼采纳,岳钟琪随即率军渡江进藏,顺利平定西藏。
在随后的平叛罗卜藏丹津和征伐青海的战役中,岳钟琪屡次获得战功,并晋升为川陕总督。然而,祸不单行,命运对岳钟琪的考验在他晋升之后才刚刚开始。
雍正继位后的第十年,西北战事骤然升温,岳钟琪的军政责任也被推到风口浪尖。正月,驻防镜儿泉的副将马顺在巡视时与敌遭遇,导致两名士兵伤亡,一人失踪。岳钟琪认为马顺未按军令行事,立即上报朝廷并对马顺提出了严厉的责问。雍正对此十分震怒,斥责岳钟琪如何防卫外敌、如何管理士兵。最终,岳钟琪和马顺一同被交由监察部门处理,岳钟琪也因此遭到了一定的惩罚,但未遭严厉惩处。
然而,更大的灾难随即而至。哈密战役中,准噶尔部队侵扰哈密城,岳钟琪命令记成斌带领五千士兵追击敌军,并指示石云倬阻截敌军撤退。可是,石云倬由于某种原因延迟出发,导致敌军成功逃脱。岳钟琪不得不撤销石云倬的职务,并将其押赴京城审理。这一事件成为了岳钟琪遭遇政治打击的导火索。
表面上,岳钟琪因军事失职而被判重罪,然而,细究其事,实际上军事上的失误并不足以导致“斩监侯”的严重后果。哈密之战虽小,却影响并不致命,岳钟琪的战术部署并无大错,责任主要在于部下失职。真正的原因,或许在于当时朝堂上日益加剧的满汉矛盾,特别是在雍正帝的统治下,满族贵族对汉族将领的排斥和打压愈发严重。岳钟琪正好成为了这一矛盾的牺牲品。
岳钟琪的获罪经过颇为复杂,首先,大学士等人向雍正提出岳钟琪失职,要求严厉处置。随之,鄂尔泰等满族大臣联合弹劾岳钟琪,声称其行为已经影响到国家大计,甚至有谋反之嫌。岳钟琪成为了满汉矛盾的焦点,最终,雍正不得不做出妥协,将岳钟琪撤职,调回京城。
在岳钟琪案发后,虽然雍正并未立即判其死刑,但他确实受到了极大的政治压力。最终,岳钟琪被判斩监侯,虽然这意味着他最终未死,但仍被囚禁了四年。直到乾隆继位后,岳钟琪才得以重获自由,并再次立下赫赫战功,死后得到了祭葬,并被追赠谥号“襄勤”,享年六十九岁。
岳钟琪的悲剧,正好反映了清朝前期满汉矛盾在政治上的深刻影响。正如《清史稿·岳钟琪传》中所言:“钟琪督三省天下劲兵处,疑忌众。”岳钟琪之所以最终落得如此下场,部分原因正是因为他身处的特殊历史背景——满汉族群矛盾和朝堂上的权力斗争,成为了他无法避免的命运之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