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上海正在向纵深迈进。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和谋划“十五五”规划之年,也是上海代表国家参加世行营商环境新一轮评估的“测评验收年”。
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中国企业调查数据显示,综合目前已公布的103个经济体表现来看,中国的企业调查表现总体较好,在企业调查涉及营商环境的59项测评点中,我国在电子支付、获得电力、技能培训等领域里面的12项达到全球最优水平。上海绝大多数测评点优于全国及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约有22项测评点达到全球最优水平。
“世行评估”是全球风向标
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软实力,是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动力的核心要素。自2003年以来,世界银行建立了一套衡量各国营商环境的指标体系(即“Doing Business”项目,简称“DB”),每年对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营商环境进行评估。
2023年5月,世界银行发布了营商环境新评估体系《营商环境成熟度报告》(即“Business Ready”项目,简称BR)方法论手册,明确分企业调查和专家调查两种方式采集数据,首次将企业感受度纳入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中,在整个营商环境评估中分值占比约为27%。
在此前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的排名从2018年的全球第78位提升到了2020年的第31位。在该评测中,上海、北京为样本城市,其中上海权重占55%。2023年启动BR评估后,上海成为中国唯一世行专家调研样本城市。
2024年初,世行开始在我国除港澳台之外的大陆地区划分为东部、中部、北部、东北、西北、西南六大片区抽取2189家企业开展企业调查。
综合目前已公布的103个经济体表现来看,中国的企业调查表现总体较好,8个领域中有6个领域(解决商业纠纷、纳税、获取金融服务、市政公用服务、获取经营场所和国际贸易)的调查数据全部优于103个经济体的中位数;时间效率和成本方面的调查数据普遍优于103个经济体的中位数。
普华永道中国综合商务咨询合伙人陈琳介绍,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一直是全球营商环境建设发展的风向标。中国正在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为中国营商环境的持续提升提供参考和支持。“在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的推动下,各个经济体都可以互相借鉴,持续学习全球优良实践,不断总结和提升。从目前公布的企业调查结果看,我们有些数据达到或接近目前已公布的经济体的最优值。”
“全球最优”背后含金量十足
从上海企业调查数据结果来看,上海绝大多数测评点优于全国及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约有22项测评点达到全球最优水平。相比而言,DB评估排名第二、在BR评估中首批经济体位列第一的新加坡,有10项测评点达到全球最优水平。
比如,在供电可靠性方面,上海企业填报的停电次数和停电时长均为0次;在获取金融服务方面,上海电子支付费率成本为0;在市场公平竞争方面,世行考察企业更换互联网提供商的感受度,上海企业该项感受度得分为96.2;在解决商业纠纷方面,上海商事调解可替代性得分为100。这些测评点均已达到全球最优水平。
“22个测评点全球最优,这充分表明上海市在对标国际通行标准,优化制度规则、改善政务服务质量、提升企业办事效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罗培新介绍说,每一个测评点背后,都是对标世行标准的深化改革,上海特别注重通过制度规则的方式引领和推进改革,通过制度规则固化改革成果。
比如,此次调查中,上海企业填报的停电次数和停电时长均为0次。“为什么可以做到0次?可以在《上海供用电条例》中找到答案。”该条例第13条规定,供电企业应当在全市范围内合理布置抢修力量,对供电故障及时抢修。自接到报修之时起,到达现场抢修的时限,外环线内不超过六十分钟,外环线外不超过九十分钟。
上海贸促国际商事调解中心主任徐心怡说:“从我们的角度理解,商事调解可替代性得分为100,意味着商事调解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机制,在效率、成本、灵活性和执行效果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替代传统的诉讼或仲裁程序,成为解决商业纠纷的首选方式,同时这也是对调解机制成熟度的高度认可。”她介绍,目前市场主体对商事调解的接受度非常高。
“大量的企业通过我们的调解,不但纠纷得到了实质性化解,而且实现双赢的局面。我们的规则与国际规则接轨,体现出专业性、国际性和前瞻性,完备的商事调解机制能够不断吸引外资和跨境企业。”
国际贸易领域,上海还有两个超过99分的成绩,达到全球最优水平。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姚卫群介绍,本次世界银行企业调查在国际贸易领域,一是考察企业对海关和贸易法规的感受度,我市企业该项感受度得分为99.13,高于新加坡的89.1。经过历年改革,企业在上海开展跨境贸易明显更省力、更省心、更省钱。比如,通过远程查验试点和应用顺势机检,进一步加快通关速度;推广减免税快速审核模式、对部分电子化学品原材料降低现场查验和取样送检比例,进一步简化申报单证要求和减少审批手续。二是考察企业对交通运输的感受度,上海交通运输的优势在世行本次企业调查中也得到印证,企业的感受度得分为99.32,高于新加坡的85.3。
罗培新介绍,上海近十年来,主动对标包括世界银行评估体系在内的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大力修法立规,包括动态修订《上海市优化营商条例》,积极改善政务服务质量,努力提升企业办事效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上海作为世行营商环境评估唯一的专家调查城市,它所推行的制度改革及其获得世行认可的程度,可以为全国的改革提供有效的借鉴,甚至在某些领域成为全国改革的样板。
聚焦企业感受持续攻坚
新的世行评价体系将企业感受度纳入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中,而今年上海推出的新一轮改革方案,亦是将企业的“感受度”作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政策执行的落脚点。
企业的实际感受是评判营商环境建设的核心标准。来自奉贤的上海麦克林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杨勇对此深有体会,仅用一个月时间,企业就通过“东方美谷贷”申请到了1000万元的贷款额度,还能享受利息补贴。
目前,“东方美谷贷”总授信额度扩容至80亿元,单户授信额度最高可达2000万元,可满足绝大多数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截至2024年12月,已累计投放“东方美谷贷”180亿元。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给予最高100%担保费补贴及最高80%的利息补贴,切实降低融资成本。
作为一家初创型科技企业,杨勇过去也向银行贷过款,需要提供大量材料,耗时也较长,尤其对于像他们这样的研发型企业来说,很难拿出重资产抵押,最终获批的额度都可能减少。“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得到了‘东方美谷贷’的扶持,渡过了难关,我们现在公司的现金流稳定健康,也拿到了著名创投机构的投资,产品在市场上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对未来的发展我们很有信心。”
优化营商环境“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这份成绩单,是认可,也是鞭策,更是新的起点。罗培新认为,上海应当全面运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企业调查的成果,找寻短板和弱项,通过制度变革和优化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比如,国家即将实施《民营经济促进法》,上海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及时推出细化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则。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期,上海还将推出优化营商环境“十大攻坚突破任务”,针对8.0版营商环境方案进一步聚焦重点、加力攻坚,切实提升企业感受,更好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