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是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三大战役”在这里指挥,“两个务必”在这里发出,进京“赶考”从这里动身,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滹沱河畔的规矩
苗 奇
滹沱河自五台山奔涌而下,在河北省平山县拐出一道温润的弧线。这条流淌着太行山骨血的河流,70多年前曾见证中国共产党人书写“进京赶考”前的最后一章。
1948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领党中央、中央军委来到西柏坡。河岸边土坯房的灯火彻夜通明,碾盘上摊开的军事地图与田间摇曳的麦穗在岁月的长河里同频共振,用最质朴的方式见证着共产党人的精神。
陋室枢机:在方寸间运筹天下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 西柏坡纪念馆供图
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是滹沱河北岸坡岭下一个极为普通的小山村,党中央、中央军委来到西柏坡时只有85户人家。滹沱河畔的四间土坯房,房顶覆着太行山常见的灰瓦,墙面裸露着麦秸混泥的肌理。这就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指挥中枢。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期间,党中央、毛主席发出408封电报,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军173个师,合计154万余人。
当西柏坡土坯房里的领袖在油灯下起草《把军队变为工作队》的指示时,蒋介石在总统府怒斥“徐蚌会战(国民党方面对淮海战役的别称)诸将误我”。两种指挥所不仅昭示着物质条件的差距,更折射出人民战争与官僚军事的本质分野——前者于泥墙土瓦中孕育新世界,后者于钢筋水泥中埋葬旧王朝。
周恩来曾风趣地说:“我们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这个指挥部一不发枪,二不发粮,三不发人,就是每天往前线发电报,就把国民党蒋介石打败了。”
西柏坡纪念馆的蜡塑群像,还原了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研究作战的场景。图片来源于网络
美国人曾责问蒋介石:“你有飞机,可以坐飞机指挥,却为什么总打败仗?而毛泽东没有飞机,靠电报指挥,为什么却总打胜仗?”
西柏坡的中央军委作战室距离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指挥部300公里到900公里不等。无论远近,党中央、毛主席都用电台指挥千军万马。全军将士一切行动听指挥,力克艰难险阻,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三军一心,则令可使无敌。”两军的情况迥然不同,国民党军虽号称有800万军队,但派系林立、各怀鬼胎、纪律松弛,犹如一盘散沙。
1975年10月,在淮海战役中被俘的原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司令黄维被特赦后,怀着复杂又好奇的心情来到了西柏坡。当他看了这四间小平房后,无限感慨地说:“毛主席真是英明伟大!在这四间小平房里就把国民党的几百万军队打败了,国民党当败,蒋介石当败啊!”
两个务必:在胜利时永葆初心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的重要使命,是适应革命即将胜利的形势,完成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局部执政走向全面执政的重大转变。在这“两个重大转变”的考验中加强自身建设,保持自我革命的昂扬斗志,以优良党风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是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任务。正如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所说:“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党的规矩、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力推动了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
1949年3月5日,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西柏坡胜利开幕。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列席人员11人。因各种原因缺席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20人。毛泽东主持开幕式,在对死难同志静默3分钟后,开始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近5个小时的报告,为会议定了基调,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描绘了宏伟蓝图。
面对即将取得的全国胜利,党应当保持怎样的一种精神状态?在报告结尾部分,毛泽东同志专门论述党的作风建设,郑重告诫全党要做到“两个务必”。他说:
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两个务必”产生于中国革命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体现了我党强烈的使命意识、忧患意识,这也成为西柏坡精神的核心,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都是我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六条规定”:防微杜渐的制度屏障
1953年7月,毛泽东在重印的《二中全会决议》上作批示。图为毛泽东批示。图片来源:中央档案馆
中央档案馆馆藏有一份1953年7月重印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文件——《二中全会决议》。在这件珍贵档案的首页上,毛泽东同志在醒目位置作了批示,写了“永远不要骄傲”6个大字,并且又再一次强调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立下的“六条规定”:不作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些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把中国人和马恩列斯平列。
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历史转折关头,“六条规定”的及时提出和坚决执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强化自我监督约束,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政治决心和行动自觉。
1953年,在全国财经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对西柏坡“六条规定”进一步阐释说:“一曰不做寿。做寿不会使人长寿,主要是要把工作做好。二曰不送礼。至少党内不要送。三曰少敬酒。一定场合可以。四曰少拍掌。不要禁止,出于群众热情,也不泼冷水。五曰不以人名作地名。六曰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这是学生和先生的关系,应当如此,遵守这些规定,就是谦虚态度。”
中国共产党人应以怎样的作风去完成新的历史任务、开创新的时代,这是我们党一直在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短短600多字的八项规定,为作风建设立下铁规矩、硬杠杠,开启了中国共产党激浊扬清的作风建设新征程。
这是西柏坡纪念馆内的“六条规定”展板。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在一个写着“六条规定”的展板前驻足良久。总书记说:“不做寿,这条做到了;不送礼,这个还有问题,所以反‘四风’要解决这个问题;少敬酒,现在公款吃喝得到遏制,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少拍掌,我们也提倡;不以人名命名地名,这一条坚持下来了;第六条,我们党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与西柏坡的“六条规定”一脉相承,充分体现了中央领导同志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头加强自我约束的精神品格,体现了我们党始终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不断改进作风的优良传统。
滹沱河生态区苍翠葱茏,蓝绿交织,风景宜人。图片来源:河北日报
今天的滹沱河依旧不舍昼夜奔流向前,河面上倒映着西柏坡纪念馆的轮廓。那些土坯房里的煤油灯虽已熄灭,但“两个务必”的谆谆告诫仍在历史长河中回响。当新时代的考卷铺展在我们面前,这条见证过“赶考之路”的河流时刻提醒着我们:唯有永葆滹沱河水般清澈 的初心,方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续写鱼水情深的时代篇章。西柏坡的灯火永远明亮,它不仅是历史坐标,更是照亮未来的精神灯塔。
来源: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