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人民日报】【东南早报】【长江日报】(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文|浅浅
编辑|浅浅
“什么情况,为何美国人上天回来出舱时跟没事人一样?”
4月14日,6名女性乘坐美国的新谢泼德号回来,各个都是生龙活虎。
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的未婚妻自信走出舱门,兴奋地与未婚夫拥抱。
歌手水果姐与一位记者走出舱门时也面带微笑,甚至还能深情地亲吻土地。
然而印象中我们的航天员出舱时,似乎都是被抬着走的。
并且相比于从地球走时,他们的面部也都发生了一些浮肿变化。
为什么美国行走太空返航时没什么异样?难道因为有什么神秘技术?
两相对比
1969年,美国阿波罗号返航,是人类太空探索无法抹去的一天。
只见美国宇航员大摇大摆走出舱外,还能神清气爽地打招呼。
可奇怪的是,我们国家的航天员返航到地球上时,几乎都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出舱。
出舱后行动不便,也需要借助轮椅之类的辅助工具。
即便是到了2025年,神舟十九号返航,亦是如此。
4月30日返回舱着陆后,早就等待良久的工作人员打开舱门。
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三人被航天员抬上担架,安定后才对众人打招呼。
然而在半个月前,美国的新谢泼德号返航,却是不一样的场景。
这艘飞船有6位女性乘坐,她们中有歌手有科学家还有脱口秀演员,都不是专业人士。
但出舱时,却比久经历练的航天员轻松。
水果姐在舱门前举起一朵小雏菊,随后淡定下来亲吻土地。
一名主持人也学她,身体匍匐在地,深情亲吻。
这几名非专业人士行动自如,完全不像刚从太空下来,反倒是像旅游的。
我们费力出舱,他们却腿脚利索自己出舱。
出舱后,几位更是能站着接受采访,说话都不带喘气的。
差距如此之大,难道是我们技不如人?
当然不是!
为什么能轻松站立出舱,就连美国网友都直言不讳。
“这不是太空探索,这些人也不是宇航员!”
站立出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出舱玄机
太空的微重力环境,是航天员必须面对的。
在这种环境下,航天员都是飘来飘去,几乎不用走路。
肌肉不用对抗重力,那用来走路的下肢和核心肌群便会逐渐萎缩。
用进退废,日常生活中不少久卧床榻的人突然接触地面,也会出现无法行走的情况。
神舟十九号飞船的3位航天员,在轨驻留180多天,将近6个月。
研究表示,宇航员在太空中每月都会失去10%-20%的肌肉质量。
尽管他们每天都有锻炼,但在微重力下待半年,他们的肌肉萎缩不可避免。
肌肉萎缩,显然不能正常走路。
而且失重状态下,他们的骨密度也会以一定速度流失。
这种情况,类似于骨质疏松,常见于中老年。
老年人一不小心就会骨折,而骨密度流失的航天员,下肢骨骼尤为脆弱,极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返航时,航天员的心血管也会发生变化。
太空中他们的体液会向上半身和头部集中,而返回地球有了重力加持,这些体液会回落到下肢。
如此一来,心脏就需要努力泵血。
这个时候,航天员可能会出现头晕或昏迷现象。
一是肌肉萎缩,二是骨折风险,三是心血管系统失调风险。
所以被抬着出来而非站立出舱,才是稳妥选择。
那为什么那几位乘坐美国飞行器的女子,能毫发无损地站立出舱呢?
真相
“她们只是乘坐了一艘非常贵,飞得高的游乐设施。”
新谢泼德号返回地球,美国网友忙不迭地吐槽。
他们指责这根本不是搞科考的载人任务,而是太空旅行。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新谢泼德号执行的是亚轨道飞行任务。
虽然几个乘坐人貌似从外太空看到了地球,但飞行高度只有100公里。
而且整个飞行过程连11分钟都不到,低轨道飞行时间不到5分钟,更别提失重时间了。
这强度,怎么和执行了几个月太空任务的航天员比?
前文提到的肌肉萎缩,骨骼密度流失等问题,她们的身体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几个人能活蹦乱跳地直立出舱,毫不稀奇。
阿波罗号同理,当时他们停留的时间并不长,所以可以自己出舱。
而且当时他们是首批宇航员,并不知道直接出舱可能会对身体有损伤。
如果现在重新给他们一次机会,相信他们肯定不会大摇大摆的出来。
后续美国的宇航员在执行长期的太空任务时,都是被抬着出舱的。
3月份滞留在太空9个月的两位美国宇航员返航时,他们就是被多人抬上担架的。
甚至过了好久,他们也无法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直立行走。
正常情况下,宇航员需要平躺数个小时,才能适应地球重力。
而且他们还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短则几周长则几个月。
在地球上训练足够时间,以便重建肌肉和骨骼强度。
结语
中国航天技术一直在进步,目前已走到世界前列。
出舱站还是抬,反映的是人体对极端环境的适应结果,也是航天医学的研究方向。
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人类人工重力技术的发展,这个问题会被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