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Hello,大家好,我是涛哥,一个研究ADHD并且成功找到了自己热爱事业的ADHDer。
经常有小伙伴们问我:“如何应对ADHD?”
如果只用 四个关键词来概括从事ADHD工作四年以来,我应对ADHD的经验,那就是:
“事不过三、少就是多、慢就是快、平衡”。
这四个关键词是我把它称之为青少年、成人ADHD群体“如何应对ADHD”的四大原则。
这四大原则已经内化成我的自动化思维。
作为我学习、工作、生活中行动或决策的重要依据。
为什么我们ADHD群体需要一些“原则”呢?
因为ADHD的认知受情绪驱动大,容易快思考,想一出是一出。
如果没有相应原则来约束自己行为框架的话,非常容易作出错误行动或决策。
长此以往就会非常影响自己社会适应性以及社会功能的发挥。
当然,这些原则对我个人来说,也不仅仅是一种原则,更多的是一种人生哲学了。
哲学/原则一:事不过三
这个是一个底层原则,学习、工作、生活都适用。
讲的是因为ADHD工作记忆、抑制控制能力以及注意力等认知资源不足,因此心理需要有β数。
在安排任务或者做决策的时候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这个问题(保持元认知)。
并合理安排自己有限的认知资源,而不是盲目行动。
例如:工作中,自己发言,信息量不要过大了,最好不超过三点;
讲ppt时,一页里面重要的信息也不要超过三个;
使用时间管理软件不要太多了,不超过三个,重要的是养成习惯。
例如:涛哥一直使用的是苹果手机的备忘录和闹钟;
每天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最好不要超过三件;
兴趣爱好不要太多了,最好不要超过三个……
这个“三”既是实数,也是虚数。
总的来说,就是我们adhd群体和典型发育群体相比,认知资源有限。
我们需要认识到自身认知资源的局限性,并且合理的安排自己的认知资源。
哲学/原则二:少就是多
由第一个原则衍生出来的原则,ADHD群体认知资源有限,自控力低下且非常容易走神。
因此一段时间里面,聚焦一件重要的事情做好已经很不错了。
另外,我们adhd群体底层的抑制控制能力弱,这会放大人性的缺点。
可能会让我们比较“贪婪”,“贪婪”就是既要又要还要。
在一段时间内想要的太多,最后一件事情都做不成。
小就是多的意思不是让大家求少,而是大家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求少反而获得更多。而盲目求多,可能最后一无所获。
例如:在我们止动计划训练营里面最早一期,有一个女学员。
她在业余时间给自己安排了很多的活动。
一开始兴致勃勃的健身、约饭、看电影、撸猫等!弄得自己身心疲惫。
最终这些习惯一个都没有坚持下来。
反而还消耗了自己,对自己看法更为负面。
所以多就是少,少就是多。
我们ADHD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贪婪”面并作出有效控制。
哲学/原则三:慢就是快
因为ADHD群体的延迟满足能力弱、思维发散、注意广度不足,且经常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
导致ADHD群体很擅长启发式思维,这会让我们非常容易忽视事物发展客观规律。
另外,前面说到,我们人性有贪多求快、急功近利的特点。
而ADHD抑制控制能力差,这会放大这些人性这些弱点。
这些弱点往往会让我们做出很多大跃进行为,忽略事物发展客观规律。
欲速则不达,越求快,这个事情反而完成得就越慢。
这一点在ADHD群体身上表现得很明显。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把控自己推进事情的节奏。
谈恋爱、升职、创业、生活、学习、个人成长等都应该切合实际的慢一点。
把握好节奏,而不是一味的求快。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发现了,人性的优点和弱点其实都会因为A底层的抑制控制能力差而被放大,希望我们能够辩证看待。
涛哥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ADHD是对人类普遍问题的放大。”
哲学/原则四:平衡
ADHD的大脑多巴胺分泌和结构功能失衡,导致很难掌握“平衡”。
认知、情绪、行为常在两个极端之间波动:
要么注意力不集中,要么过度集中;要么拖延,要么干劲十足;
要么失眠,要么睡得过多;要么很开心,要么非常低落。
思维也常常是非黑即白。
这就是为什么ADHD特别需要学会平衡。
世界本身是动态平衡的,心理系统也是。
如果陷入单一的思维或情绪模式,就容易失衡,甚至崩溃,最终可能发展为焦虑或抑郁。
很多ADHD的孩子因无法达到家长和老师的期望,会感到自责,形成恶性循环。
有的孩子表现出对立,实际上是在保护自己。
但如果这种对立过度,也可能变成障碍。
所以,家长要在“管”与“不管”之间找到合适的度,保持孩子的心理平衡。
既不能完全放任,也不能过度控制,保持松紧适度最为重要。
总结来说,平衡往往是最对的,过于极端则常常是错的。
完全工作狂也不好,完全顾家也不好;
过于注重精神世界也不对,过于注重物质世界也不对,兼顾最好...
涛哥说
上面说的这个挺简单的,貌似我们认为自己不会犯这种错误。
但是实际上,我们ADHD群体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往往会犯这个极端的错误而不自知。
我们认知、情绪、行为总是习惯性在0和100之间反复横跳,没有中间值。
总的来说,过犹不及,中庸、平衡的哲学思想有一定道理。
以上“事不过三”、“少就是多”、“慢就是快”、“平衡”四个近乎哲学层面的感悟希望能给ADHD群体一个参考。
这些感悟的获得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去经历、感悟人生,洞察人性。
也希望各位ADHD同胞能够在生活具体情境中能够落实这些哲学,为自己所用。
(25年2月,拍摄于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