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6月12日,叶利钦在俄联邦竞选中大获全胜,当选总统。
俄罗斯原本是没有总统的,但到苏联末期,民主派崛起后逐步掌权,为实现政治理想,俄罗斯是否需要选举总统被提了出来。
经过一系列博弈,俄罗斯人代会通过了选举总统的决议,叶利钦作为民主派代表,轻松击败了雷日科夫、马卡绍夫、巴卡京、日里诺夫斯基等其他候选人。他的得票率为57.3%,超过了所有对手的票数总和,以绝对优势当选俄罗斯总统。
为啥优势这么大,在前面文章中有讲到,这里不再重复,接下去说说叶利钦当选总统之后办的第一件大事。
在叶利钦当选次日,美国白宫发言人就向叶利钦发出祝贺,并宣布叶利钦受邀访美。
叶利钦并非第一次访美,1988年,他还不像三年后如日中天,他与戈尔巴乔夫发生了公开冲突,在与较量中败下阵来。先后被解除了莫斯科第一书记和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职务,如果戈氏再狠一点,叶利钦的政治生命在那时就会宣告终结。
受挫的叶利钦心灰意冷,想出国去看看,他以学术交流的名义,以私人身份在1989年第一次来到美国。
这次访美,给叶利钦带来很大触动,有个说法是,他被美国的所见所闻所震撼,重新燃起了斗志,下决心东山再起。
时过境迁,两年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已实质上失败,他的威信大不如前,苏联在泥潭里越陷越深。叶利钦却如愿登上总统职位。这次访美身份已大不相同,他在美国受到高规格接待,美国总统布什,还有副总统、国防部长、商业部长等高官都会见了他。
叶利钦还在纽约大学做了演讲,在演讲中他说出了自己的规划,那就是借美国的帮助,在俄罗斯实行改革——“我们谈了成立俄美银行以解决私有化问题,谈了加工和储存农产品计划、干部去美培训和进修以适应市场经济计划、成立运输商品和设备的合资空运公司,还讨论了转产问题。美总统原则上同意制定这些计划。”
对自己美国之行的使命,叶利钦已考虑得很清楚,回国以后,他向俄罗斯议会汇报道:积极的对外政策应当服从于俄罗斯内部问题的尽快解决,这是对外政策当前的重要使命。
这些官方辞令背后的潜台词是:寻求国际援助,首先是美国援助,以稳定形势、巩固权力,推动俄联邦社会西方化的激进改革。
没错,叶利钦就是民主派激进改革的代表,他提出的“500天计划”极具煽动力,相比之下,让雷日科夫等稳健派的逐步改革计划相形见绌。
不得不说,叶利钦极具个人魅力,他让大家觉得他有这个能力,既然500天就能完成的事,为什么要拖那么久,甚至不能拿出个确切的时间出来。
1991年,7月10日,叶利钦宣誓就职,正式成为俄罗斯第一任总统。
他这次美国之行的影响很快就表现出来,7月20日,叶利钦发布首道重要的总统令,即“非党令”。
这道命令的核心内容是关于俄联邦国家机关非党化,和关于解决在俄联邦境内中止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联合文件的效力问题。
“非党化”并没有明确提到哪个党,不过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实际上针对的只有苏共和俄共,只有它们才有能力遍布各个国家机关和企业。
这是对苏共的又一次重拳打击。
叶利钦的总统令,是有计划摧毁俄罗斯共产党的步骤之一。民主派要实行激进改革,就必须开展大规模、不受限制的私有化。叶利钦政府需要让私有化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进行。作为保护劳动者的各级党委和工会委员会,将无法参与企业活动,这道命令实际上是为私人资本的无限权利扫清道路。
这道总统令自然遭到了苏共的反击,他们发表声明,谴责叶利钦的命令违反了苏联和俄罗斯宪法,是想实行独裁统治,呼吁苏联总统行使否决权,制止这个法令的实行。
讽刺的是,苏联原本也是没有总统的,苏联总统,历史上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戈尔巴乔夫了。
戈尔巴乔夫的总书记当得好好的,为啥要实行总统制,目的也是为了自己的改革不再受到苏共束缚。1990年2月,他提出对苏共进行革命性改革,修改宪法中有关苏共领导地位的条文,并建议实行总统制。1990年3月15日,戈尔巴乔夫出任苏联总统。
那么,戈尔巴乔夫会同意苏共发出的声明,否决叶利钦的总统令吗,毕竟在当时,作为苏联总统,他还是有这个权力的。
有人会说,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是政坛死敌,或许苏共还能指望他对抗一下叶利钦。
可是,政治这回事,从来不是非友即敌那么简单。
戈叶二人长期互为对手不错,不过,既然是政治人物,该斗争时要斗争,该合作时就要合作,戈氏和叶氏也是如此。
事实上他们彼此曾有过几次联手。比如,前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被称为苏联“最清醒的总理”的雷日科夫。由于对他们的行动都产生了阻碍,戈、叶联手之下,让雷日科夫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戈尔巴乔夫抛出新的体制改革方案,雷日科夫不得不被迫辞职。
戈氏任命财政部长瓦连京帕夫洛夫担任政府总理,叶利钦的500天计划最大的反对者也倒下了,两人各取所需。
没有戈尔巴乔夫的支持,叶利钦领导俄罗斯的任何改革都是不能实现的。反过来,没有叶利钦的支持,戈尔巴乔夫就会失去俄罗斯的支持,他想对苏联进行的改革也不可能实现。
出于这种关系,戈叶二人,为了新联盟条约问题,已经再次联手。
所谓新联盟条约,是指1991年公布的新的共和国联盟办法,使原先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为全新的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让苏联在形式上仍然得以保留。
为了换取叶利钦对联盟条约的支持,戈尔巴乔夫作出了各种让步;为了得到联盟的财权和政权,叶利钦也表态支持戈尔巴乔夫。
没有了俄罗斯,苏联还能称之为苏联吗,这种背景下,戈尔巴乔夫已受制于叶利钦。叶利钦很清楚这一点,他说:“戈氏头脑相当清醒,不会采取反对行动,只要他触动这个命令,就会造成我们关系的严重不平衡。”
事实果然如此,戈尔巴乔夫没有动用总统的权力对这道命令加以否决,他与叶利钦的关系得以稳固。
根据他当时的助理切尔尼亚耶夫回忆:当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普罗科菲耶夫竭力劝说戈尔巴乔夫颁布命令,取消叶利钦的命令时,我正在他的办公室里,普罗科菲耶夫没有成功。戈尔巴乔夫不想让新奥加廖沃方针处在危险中。
虽然戈氏在表面上做出反对姿态,表示要保持克制,等待宪法法院做出决定。叶利钦却毫不含糊,这道总统令在8月4日如期生效,正如他在施政演说中所说“进行激烈改革是总统方针的实质”。
苏联正处在经济危机和饥饿前夕,这道总统令,无疑加速了苏联崩溃的过程,也让试图维护苏联的保守派对戈尔巴乔夫彻底失去了信心。
仅仅15天后,震惊世界的“8.19政变”发生,这已是克格勃和军方为对抗戈、叶,保留苏联所进行的最后努力。叶利钦这道总统令,正是加速苏联解体的一记重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