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剑湘(左)和同事交流。胡妤雅 摄
特高压直流输电,被称为“电力超级高速路”,这项先进技术运用于超长距离输电,成为继高铁、核电之后的又一张国家名片。
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昆明局高级工程师黄剑湘就是守护“电力超级高速路”“最强大脑”的技术专家。今年35岁的他,从事特高压直流控制保护系统运维12年,勇闯技术“无人区”,为我国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从“卡脖子”困境迈向全球领跑作出了突出贡献。
黄剑湘刚工作就赶上我国直流输电迈入特高压时代,参与了±800千伏云南至广东特高压直流工程运维工作。当时,该工程的直流控制保护系统设备尚未实现国产化,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专家手中,遇到故障都要依赖外国专家。黄剑湘去请教内部原理,对方就发来几百页的英文使用说明。
“这种被‘卡脖子’的滋味让人难受,就像给你一台组装好的电视,只会按遥控器,不懂内部构造,这怎么行!”黄剑湘决心解码直流控制保护技术“黑匣子”。为此,在刚工作的四五年里,他大部分时间蹲守在离昆明10小时车程的±800千伏普洱换流站,40多天才回一次城。他每天从早上7点工作到深夜,一遍又一遍查阅技术资料,一点点吃透内在原理和逻辑。
设备24小时运行,黄剑湘24小时待命。2017年,±800千伏楚雄换流站运维人员排查出现场一个隐蔽长达近10年的重大安全隐患。婚期将至的黄剑湘将自己关在控保室里加班,通宵达旦研究出了消除隐患的技术路径。办完婚礼后,他又匆匆到实验室验证技术路径,进行了彻底整治。
黄剑湘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实践的机会。2017年,他主动请缨加入世界上第一条±800千伏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昆柳龙直流工程筹备建设工作。
作为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的多端混合直流工程,昆柳龙直流工程改变原先常规直流输电的模式,改为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就像为电流装上了智能开关,精准控制进出、方向和流量。这在国际上没有先例,多端协调的技术难度也指数级上升。
从2017年昆柳龙直流工程生产准备启动,到2020年全面建成投产,黄剑湘放弃休假,全程坚守在工程设计、研发、建设一线。他驻扎设备生产厂家300多天,从源头参与研发和设备运行实验;带领团队深入施工现场,平均每天解决1.7项技术难题;完成8大类、共12万余字的“多端直流控制保护系统功能配置与软件逻辑分析”报告编写,实现了特高压柔性直流领域首套技术资料的系统储备。
昆柳龙直流工程提前半年投产,乌东德水电站发出的交流电经过昆柳龙直流工程送端昆北换流站变换为直流电后,以每秒30万公里的光速被瞬间送往粤港澳大湾区点亮万家灯火,标志着中国特高压技术在国际上真正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飞跃。
经过大战大考的磨砺,黄剑湘成为特高压直流控制保护系统的领军专家。仅去年一年,他就牵头组织开展了70余次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冗余设备不停电检修,实现了迎峰度夏期间直流“零闭锁”。他还带领团队牵头开展50余项科技攻关,研制出特高压直流保护检验检测装置数十套,获得授权专利200多项;配合国家相关部门编写该领域国际、国家、行业等标准30余个。他领衔的创新工作室培养出10名行业级、省部级技术状元和技术能手。
黄剑湘的徒弟王加磊说:“出现任何一个故障,师傅都不满足于解决眼前的麻烦,而是进行全链路分析,最终形成面上的解决思路。这个工作习惯是我最敬佩的。”
撰文:郎晶晶
来源:云南日报
资料:云南省总工会
信息员:李鑫
编辑:刘馨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