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系统没有问题。”4月26日上午,杭州西郊测试基地上空划过一道银白色轨迹——全球首款三涵道穿戴式飞行器圆满完成首次公开载人飞行。
此前一天,智元研究院载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电气系统工程师包宇枫(化名)和团队成员进行着公开首飞前的测试工作。
载人飞行器凌晨1点运到测试场地。“大家没有任何抱怨,都做好了熬通宵的准备。”包宇枫说。
这是一份“能上天”的工作,包宇枫觉得“成就感满满”。
常年露天工作,收获一身“外场专用色”
“落地了!”看到飞行器从空中缓缓降落到测试场地面,包宇枫马上奔过去进行检修维护。
他从飞行器的电气舱中依次抽取出各项设备,一一查看。包宇枫主要负责载人飞行器上所有的电气集成,他的工作就是确保飞行器的电气设备安全、稳定地运行,“以后普通人也能用载人飞行器‘打飞的’。”
这是一份很有技术门槛又需要耐心的工作——既要负责电气的系统框架、通讯、接口协议,每次试飞还要在现场与飞控沟通,对飞行器的电气舱进行维护。
“一般一天进行6~7架次的试飞,每个架次需要检查3~4次,比如拆下电气舱,看看电路是否衔接准确、通讯是否保持畅通、飞行器的舵面和桨叶转动是否正常,并对飞行器高压电池的状态做到了然于心。如果出现任何问题,拿出预案,用最短时间救场。”从载人飞行器升空的那一刻起,包宇枫和团队成员便绷紧神经,直到飞行器安全落地。
一年365天,测试几乎要占到200天。
从事这份工作以来,最开心的是载人飞行器去年第一次飞起来。包宇枫对那一天格外记忆深刻。“在飞行器没有真正飞起来之前,大家心里都没有底。”
他们克服了多个技术困难,“通讯系统容易被高压电磁干扰,那时候真是难。”包宇枫反复调试了半个月,才终于调试成功。
还有一次,飞行器在测试中意外失控,大家不得不对机身和电气系统进行全方位检查,用仪器测量每个地方的详细参数,对几十个电缆接头一一排除“嫌疑”,最终找到问题所在。
因为长年在露天环境下工作,原本皮肤白皙的包宇枫变黑了许多,他笑称“这是我的‘外场专用色’”。
感兴趣的事,压力和辛苦都不算什么
1987年出生的包宇枫在这个平均不到30岁的团队里,已经算得上是一位“老大哥”了。
大学毕业后,他先在南京一家无人机制造企业工作了4年,后来进入到智能驾驶领域工作,被杭州充满活力的氛围吸引,又来到了智元研究院,在载人飞行器电气系统工程师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好几年。
在学校期间,包宇枫就明确了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智能化飞行器企业就业。不少航空院校也开始增设‘低空经济’专业,这是未来航空产业发展的一大方向。”包宇枫说。
“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压力和辛苦都不算什么。”对“飞起来”的热情,让包宇枫怀揣梦想来到杭州,与留守南京的妻子过上了两地分居的生活。看到飞行器真正飞起来的那一刻,包宇枫“开心到不行”,他觉得“一切都值了”。
上一篇:浙江迪脉申请UV结构胶专利,从化学角度解决黄变和耐温性
下一篇:美、布两油均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