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赵玉 通讯员 黄敏 黄杨慧
4月26日,“光明大讲堂”特别策划“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邀请了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陈跃红,以《智能时代:文学如何被阅读》为题,深度解构文学阅读的本质,展现智能时代的阅读新样态,引领听众在智能浪潮中探寻文学阅读的新路径。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陈跃红
如今大众沉浸于手机、屏幕阅读,阅读纸质书的人越来越少,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屏幕阅读又会带来哪些问题?陈跃红在讲座中直击当代阅读痛点,从阅读定义出发,围绕阅读的主体、文学阅读的内涵、智能时代文学阅读的特点与症候群等维度,展开层层剖析。
“今天的阅读形式和过去的阅读形式完全不一样。”陈跃红对比指出:传统时代以“碳基人”为阅读主体,人们习惯逐页阅读;而智能时代,我们使用AI搜索信息的过程,实则是与“硅基人”——大模型共同阅读。他进一步展望,未来人类将与人工智能深度协作,共同开拓知识汲取、运用、传播与创作的新型阅读范式。
从古老的泥板、羊皮、竹简,到如今的手机、平板等智能终端,阅读载体不断更新。陈跃红强调,当下社会对电子阅读工具的批判存在认知误区:比起限制设备使用,更应聚焦电子化内容对青少年的影响,把握好内容的质量才是关键。
在文学阅读的精神内核层面,陈跃红认为,文学阅读是读者以自身经验为背景,通过阅读作家对宇宙、世界和人生领悟的语言性描写和形象呈现,转化为自身的新形象认知。人生难免有缺憾,而文学能够帮助人们完成欲望的想象性满足与精神的审美性升华。然而,电子阅读虽带来便捷,却导致 “读心、读魂、读神”的深度体验流失,使读者难以触及文学核心。
谈及智能时代的文学阅读趋势,陈跃红表示,“一机在手,世界流动”的阅读特点打破了时空与阶层壁垒,让大众可以平等获取阅读资源。同时,机器写作造就新文学文类。他以星新一微型小说文学奖为例,某次评选中,入围的四篇小说里,排名第二的作品被指出自机器人之手。这一事件表示新的文学类型出现,并且正在成为智能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听众手捧陈跃红著作《文学研究的现代性与跨文化比较宿命》
提问环节,现场听众积极发言。有听者问:“在如今的社会,如何平衡碎片化阅读与系统化阅读?”陈跃红结合多年的阅读经验解答道,阅读可以分为释放性阅读、职业性阅读、审美阅读和追问性阅读四种类型,不同年龄段的阅读需求和偏好有所不同,随着阅历增长,阅读层次会自然进阶。还有听众提问道:“向人工智能提问时,有什么技巧?”陈跃红以自身写作实践为例,强调提问的专业性决定了大模型回答的质量,只有提出有深度、有针对性的问题,才能获得有价值的答案。
现场听众提问
陈跃红的讲座以独到的学术视野、澎湃的激情与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智能时代文学阅读的变革与机遇。不仅为世界读书日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也为探索智能时代文学阅读的多元可能性提供了思路与方向。
讲座现场嘉宾和听众合影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