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是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三国谋士,他因为反对曹操称魏王,结果遭到曹操的疏远,从此抑郁成疾,最终去世。关于荀彧的行为,有些同学可能觉得奇怪,当初劝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就是他,后来曹操称魏王了,结果荀彧又出来反对。
你说这个荀彧究竟是怎么想的?笔者下面就来简单分析一下荀彧的想法。
从史料记载来看,荀彧是汉室的忠臣,但他并非愚忠之人,他扶保汉献帝政治目的是恢复汉朝开国之初的政治形态,即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荀彧一生的奋斗,既是为汉室,也是在为士族争取利益。
董卓乱政时,荀彧当时没有以身殉职,没有管汉献帝的死活,而且直接弃官跑了。很有意思的是,他跑路之前让自己的侄子荀攸继续留在洛阳为董卓政权服务。很明显,荀彧这是在两面押宝,不管最后赢的是董卓还是关东联军,颍川荀氏一族都不吃亏。
值得一提的是,两头押宝这种事,荀彧干了不止一次。他后来投袁绍不受重用,选择举家投奔曹操之前,他让自己的弟弟荀谌留在袁绍阵营。也是很典型的为了家族利益,两头都在押宝。不管曹操和袁绍谁是最终胜利者,荀氏一族都不受损失。
还有汉献帝逃离关中,沦落关东时,荀彧劝曹操迎奉献帝。他当时对曹操说:“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
他说的这段话,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周襄王在位时,周王室的威严荡然无存,晋文公虽然帮助了周襄王,但毫无人臣之礼,只是把周襄王视为自己争霸的棋子,压根不放在眼里;秦末楚汉战争时期的义帝也一样,不管是刘邦还是项羽,都不拿他当人看,他只不过是诸侯争天下的棋子罢了。
你瞅瞅,说这样的话,做这样的比喻,有人臣之礼吗?真的是一个一心向汉室的汉臣能说出来的话吗?他这里分明是跟曹操说,皇帝是个奇货可居的宝贝,你要赶紧去抢,抢到了大家都能跟着沾光。
所以,我觉得荀彧一贯的政治主张,其实是非常清晰的——家族利益为上,匡扶汉室也是为了确保家族利益。另外,我觉得包括《后汉书》以及近些年关于三国题材的电视剧,如《新三国》、《军师联盟》等,都把荀彧的政治理念过分拔高了。
把他后来反对曹操称魏公的行为与当时匡扶汉室的理念挂钩,这明显是小看荀彧这个人。毕竟从荀彧一贯的思维来看,他好歹也是个一肚子的计谋的政治家,哪有那么天真无邪?还能让曹操牵着他的鼻子走?
关于荀彧的理念以及他一贯的处事风格,我觉得可以做两个总结:
第一,荀彧是个很复杂的人。他确实有向汉之心,但是如果把汉室利益和家族利益摆在他面前让他做二选一,他肯定会优先照顾到家族利益。只有当家族利益得到保障后,他才会考虑照顾汉室的利益。
第二,荀彧的政治主张,可能仅仅就只是保汉室而已。在他看来,皇位仍然交给刘家的人来坐,皇帝不用掌握实权,国家军政大事交给士大夫们处理就好了。恢复汉初皇帝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局面。
可能有人觉得,如果荀彧是这样的人,他的思想主张是不是太拧巴了?难道他希望皇帝不掌权,皇帝就不掌权?
实际上,持荀彧这样政治立场的人,历史上有案例,比如东晋时期的王导。东晋的王导出身于琅琊王氏,跟荀彧一样也是二流士族。北方八王之乱时,王导第一时间跑路,完全不管皇帝的安危。(是不是跟荀彧很像?)
跑到江南后,王导积极联络江南士族,让他们支持琅琊王司马睿登基,为晋室在江南复国费尽心思。(是不是跟荀彧很像?)
不夸张的说,要是没有王导,江南士族根本不鸟晋室,统治岌岌可危的司马氏在江南也根本立不住脚跟。(功劳是不是堪比荀彧劝曹操迎奉献帝?)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晋室的大忠臣,当晋元帝司马睿与王敦爆发利益冲突后,王导在国家和家族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以家族利益为重,帮助王敦打败了晋元帝。(王敦是王导的堂兄)
不过,当晋元帝战败后,王敦打算废掉晋元帝时,王导又表示坚决反对,始终如一地维护了司马氏的皇族地位。从王导的政治态度可以看出,他就是属于很典型的扶保皇室,并以扶保皇室为基础,为家族争取利益的一个人。
天下可以姓司马,但是司马氏不能专权,司马必须与士族共治天下。我认为,这既是王导推崇的政治理念,也是荀彧当年一贯追求的政治模式。
只不过,王导和王敦是堂兄弟,而且王敦后来死得早,所以王导和王敦没有闹掰,王导最后成功了;而荀彧和曹操只是合伙人的关系,双方其实存在利益冲突(曹操和士族的矛盾),所以荀彧最后以身殉汉,以汉臣的身份自尽,没有实现他的政治目标。
最后说说荀彧为什么不直接辅佐汉献帝,而是要跟曹操合作,以及最后荀彧和曹操最终为什么会闹掰。荀彧和曹操,两人早年都非常不得志。曹操需要荀彧的辅佐,荀彧也需要曹操这个平台施展抱负。后来的事实证明,荀氏家族在曹操阵营中的发展非常好。
不仅荀彧能身居高位,由他提拔的荀攸、郭嘉、程昱、钟繇等人也是深受曹操的信任。这也就是说,荀彧跟着曹操创业,直接把颍川荀氏从汉末的一个普通士族直接拔高到了一等一大士族的地位。(王导联合王敦辅佐司马睿也是一样的结果)
这种至高的地位,曹操能给荀彧,但汉献帝给不了。从汉明帝之后的七任皇帝来看,皇帝实际上更信任太监和外戚,对士族子弟是一万个不放心。如果让汉献帝掌权,他肯定是优先重用自己的妻族。荀彧这种士族就得靠边站。
比如汉献帝迁都许昌后,献帝其实最信任的人是外戚,只不过当时汉献帝没权了,外戚也跟着没权了,所以才显得当时的外戚没有何进那种外戚那么“坏”。
所以,荀彧帮曹操建立霸业,甚至还不反对曹操成为权相,这都是因为帮助曹操符合他的利益,符合他们家族的利益。
但是当荀氏家族的地位被无限拔高,对曹操构成威胁后,曹操却想摆脱荀彧,降低他对荀彧的依赖度。比如赤壁之战后,曹操发布了求贤令,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求人才,让荀彧提拔的人才靠边站。
后来曹操对法家思想的追求越来越明显,企图恢复秦皇汉武式的皇权制度。这导致他与士族的矛盾越来越大,与荀彧幻想的“士族与皇帝共治天下”的政治理念越走越偏,直接导致了荀彧后来对曹操称魏公一事的极力反对。
在荀彧看来,你曹操现在就已经如此之蛮横无理了。让你把汉室灭掉,我们士族岂不是会更遭殃?你曹操一生都在打压豪强,迟早是会打到我头上的。你曹操怕不是要先灭汉室,再打士族,打算把皇帝给士族给一锅端了吧?
如果让你得逞了,那士族还算个什么玩意?所以我一定要反对你!保汉室就是保士族,维护皇帝就是维护士族利益。最终,荀彧以身殉汉,吓到了曹操,让他收敛了对士族的打压。
曹丕篡汉后,对士族进行拉拢,极大程度地保留了士族的特权。这不是曹操希望看到的结局,但这是荀彧希望看到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