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秋天,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授衔仪式。这场授衔工作以1952年的部队定级为基础,结合个人资历、职务和战功,评定标准严格明确。但即便如此,仍有极个别将领出现了“低授”的情况。尤其是四位资深老将,授衔结果被认为偏低。那么,他们分别是谁?又是因为什么,未能获得符合自身履历的军衔呢?
第一位被低授军衔的是贺晋年。
贺晋年出身于陕北红军,是刘志丹、谢子长领导下培养起来的重要将领。长征时期,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得到了陕北红军的大力接应和支援。可以说,陕北红军为中国革命保住了生机。解放战争中,贺晋年曾任二野兵团副司令,1952年定级为副兵团级,按标准应授中将甚至上将。
然而,在高岗事件中,贺晋年受到了牵连。高岗在东北工作时与贺晋年交往密切,这在当时的政治气氛下成了敏感问题。评衔初期,贺晋年竟被列为大校,这引起了不少老同志的不满。
陈赓、徐向前等人专门向中央反映情况。毛主席阅后也认为过低,亲自批示调整,最终贺晋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尽管有了改正,但相比其资历,仍显得偏低,成为全军唯一一位副兵团级少将。
第二位是谭友林。
谭友林13岁参加革命,14岁正式加入红军,红军时期他在红二军团、红二方面军担任师政委职务,位置重要。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转战华中,任新四军第四师旅长。解放战争中,他又在四野第39军任副军长。这段经历,无论是时间跨度还是职务级别,都达到中将标准。
然而1955年授衔时,谭友林却被授予了少将。得知消息后,红二方面军时期的王震、萧克、李达、贺炳炎、甘泗淇、余秋里、王尚荣、杨秀山等八位战友联名上书中央,要求为谭友林平反。罗荣桓元帅亲自找谭友林谈话,表示歉意。谭友林却淡然回应:“几十年出生入死,还能健在,能受命为将,已是莫大荣耀。”由此可见谭友林心胸宽广,不为个人得失计较。
第三位是徐立清。
徐立清早年在红四方面军工作,历任总卫生部政委、旅政委等职。抗战时期,他在晋绥地区坚持敌后抗日,后来成为一野第一兵团的政委。1952年定级时,他属于正兵团级,预授时被列为上将。
但徐立清本人却认为自己的作战经历不如其他一野将领,主动提出降衔。他向上级递交了多次报告,坚持要求降低军衔。最终,经中央批准,徐立清由上将改授中将。能在那个年代主动要求降低军衔,体现了徐立清极强的组织观念和谦逊品质。
第四位则是廖汉生。
廖汉生出身湖南桑植,家境贫寒,因父亲早逝而生活困顿。贺龙得知后资助他完成学业,并引荐他参加革命。此后,廖汉生长期跟随贺龙作战,从湘鄂西到红二方面军,屡立战功,官至第六师政委,军职相当高。
抗战爆发后,廖汉生在八路军120师358旅任副团长、副政委,后参与组建晋绥军区,任第一纵队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他随彭德怀在西北鏖战,担任西野一纵政委,参与西府、陇东等战役。建国后,他任西北军区副政委、国防部副部长。1954年国防部七位副部长中,四人被授大将,两人上将,唯有廖汉生最终授中将。
其实,在预授阶段,廖汉生的名字原本列在上将名单中。但毛主席在最终审阅时认为上将人数偏多,需要适度压缩。贺龙得知后,为了大局考虑,亲自将廖汉生的名字划去。廖汉生得知后,没有任何怨言,依然兢兢业业履职,展现出极高的党性修养。
授衔之后,廖汉生历任北京军区、南京军区、沈阳军区政委,还曾任中国军事科学院院长。进入1980年代,他晋升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为副国级领导干部。虽然军衔是中将,但职务和影响远超一般上将。廖汉生将军于2006年去世,享年95岁,走完了光辉的一生。
总结来看,这四位被低授军衔的将领,原因各有不同:有的是政治运动中受牵连,有的是性格谦逊自请降衔,有的是因整体安排不得不让步。他们或为人豁达,或坚持原则,无论最终军衔高低,都无愧于共和国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