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杨幸芳
2025年3月29日,在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主办的第三届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法治论坛上,《人工智能示范法3.0》正式发布。这是继2023年8月发布《人工智能示范法1.0》和2024年4月发布《人工智能示范法2.0》后的又一里程碑。作为国内首部系统性回应AI技术快速迭代的立法建议文本,该示范法始终保持着与技术创新、市场发展和全球治理趋势的同频共振,其最新版本创设了伦理治理嵌入技术全生命周期、政策动态评估与调整机制等新理念和新措施。
AI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带来的风险与挑战也在快速迭代。隐私与安全层面,数据收集利用易引发泄露,算法偏见导致决策不公。伦理道德上,自主性决策、责任界定模糊等问题待解,监管难度加大。《2024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中来自市场研究公司Ipsos的一项调查显示,2023年,52%的人对AI产品和服务表示焦虑,比2022年上升13%。焦虑之下,智能向善的新解法被人们渴望和追寻。
从本质上讲,智能向善是指AI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应当以增进人类的福祉、社会公平正义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我们该如何进一步实现智能向善?
对AI要治理更要发展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于2021年9月25日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明确,AI各类活动应遵循增进人类福祉、促进公平公正、保护隐私安全、确保可控可信、强化责任担当、提升伦理素养6项基本伦理要求。同时,该规范提出了AI管理、研发、供应、使用等特定活动的18项具体伦理要求。
中央网信办于2023年10月18日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以下简称《治理倡议》)中,“智能向善”被作为AI发展的宗旨予以明确强调,并提出AI发展应符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智能向善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持续探索与实践,不断完善AI的伦理、法律和安全框架,确保AI的发展始终符合人类的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更要不断审视和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与价值观,促使人类社会向更加公平、正义、和谐的方向发展。
“对人工智能要治理更要发展,治理的目标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智慧司法与数字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范明志提出,应尊重技术的中立性,不能把人为的过错让科技来背锅。他建议克服“菜刀恐惧”,虽然菜刀在坏人手中可能被用于做坏事,但更多是被我们用来创造美好生活。他认为,智能向善的基础是智能,要加快各项AI技术的发展。从行业发展与国际竞争的视角来看,不发展是最大的风险。如果不发展,很可能因落后而挨打,且强者所用的武器往往是AI化的高科技装备。
数据权利的思考必须宪法“在场”
在AI的庞大体系中,数据是AI的核心引擎和要素,对于AI的模型训练、性能提升、应用拓展以及价值导向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了AI的发展。数据的正当利用与推动AI健康发展二者紧密相连,共同塑造着智能向善的未来。
无论是机器学习还是其他相关技术,都依赖于对大量数据的学习和分析来构建模型、发现相关性并进行预测和决策。数据的质量和体量对AI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数据不仅是AI发展的驱动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AI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数据中蕴含着人类的行为模式、社会文化、价值观等信息,AI在学习这些数据时,也会受到其中蕴含的价值观的影响。数据使用不当,还可能直接侵犯相关主体的权益。确保数据的合法、合规、公正和客观,对于引导AI向善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大学人权研究院院长秦前红提出,当前对数据权利研究的宪法学者是相对缺位的,而对数据权利的思考必须宪法“在场”。主要原因为:第一,数据运用已高度全球化,从国际视角讨论数据权利时,不能脱离国家主权的思考框架。第二,数据权利已从纯粹的理论探讨进入了实证法时代,我国通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大量地对数据权利进行了规定和规制,为了保证法制统一,必须以宪法为核心来整合立法制度的安排。此外,关乎数据的执法权和司法权等权力的配置问题,必须秉持功能优化的原则,落实宪法有关权力分配与制约的组织结构安排精神。第三,具体鲜活的数据权包含隐私权、著作权、自由权、财产权等权利,必须通过宪法解释上述权利束的元权利问题,从而形成权利体系的逻辑整合。
秦前红认为,在收集、整理、使用和传播数据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原则,避免数据中包含歧视性、不公正或有害的内容,防止AI因数据问题而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和侵害他人的宪法权利,这是智能向善的重要向度。
将ESG理念融入AI发展
ESG即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治理(Governance),是一套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非财务绩效评价体系。ESG的核心理念是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关注环境、社会效益及企业内部的治理效能,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大成(西城区)律师事务所律师李蕊认为,《治理倡议》与ESG三维度下一些具体的议题,有着相似的内涵和共同的延展方向。比如,环境维度下减少碳排放、发展节能技术;社会维度下避免歧视、多元包容、数据安全;治理维度下决策透明、风险管理和促进合规等理念,可以作为开展“智能向善”治理工作的具体切入点。
李蕊提出,实践中,将ESG融入智能向善治理存在相应具体路径。在环境维度,AI技术用于资源优化、环境监测和气候风险管控,帮助企业减少碳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社会维度,AI助力企业提高供应链合规能力,促进员工关怀与多元包容措施落地;在治理维度,AI提高企业风险控制和合规管理效率,促进企业决策透明度提升和治理创新。
李蕊表示,ESG理念与智能向善的融合不仅体现在技术方面,二者还有着共同的价值内涵。将ESG与AI治理相结合,能帮助相关企业在技术发展与向善治理之间找到平衡,构建智能向善的治理生态。
走向更美好的智能未来
中国政府在AI治理方面步伐坚定,立法、司法、执法等多措并举合力推进智能向善,并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等提出AI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提倡通过促进技术联合攻关、数据跨境流动、设备自由贸易和设施互联互通等更加开放的合作方式,让智能红利得到更大释放。
中国企业在AI技术研发和商业拓展方面走在全球前列。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报告,2014年至2023年,中国生成式AI专利申请量超3.8万件,居世界第一,是第二名美国的6倍。中国企业DeepSeek在全球爆火,其开源生态和技术民主化路径,规避了对外技术依赖,通过伦理内嵌推动治理范式创新,成为全球AI企业向善发展的实践样本。
智能向善是人类赋予AI的使命,也是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在智能向善的道路上,人类与AI将携手共进,共同描绘一幅充满希望与机遇的画卷。智能向善的实现需要我们坚持创新驱动,不断推动AI技术的创新发展,以科技的力量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展望未来,AI将与人类智慧深度融合,成为人类智慧的延伸,在各个领域释放出巨大的潜力,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福祉。
监制:余飞 刘青
统筹:杨幸芳
策划/采写:杨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