攥着崭新的百元钞票,您可曾注意过左下角那个微微侧目的身影?这位让外国友人直呼“Mao”领袖的人,是当年最不愿在人民币上抛头露面的倔老头。说来有趣,如今在国际市场叱咤风云的“中国红”,竟藏着段“四请四拒"的往事。
1931年瑞金的春夜,董必武举着油灯端详苏区纸币设计稿,忽然拍案道:“该把润之同志头像印上去”!正在起草文件的毛爷爷闻言笔尖一顿,操着浓重湘潭口音笑道:“董老莫开玩笑!钞票要印工农民众,印我老毛岂不成了军阀票子”?这话说得在场的干部们面面相觑,谁能想到,十八年后类似的对话又在中南海重演。
1948年西柏坡的冬天,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的炭火盆烧得正旺,设计师王谊久捧着样稿请示:“主席,百元券想用您指挥渡江的画像”,话音还未落就被毛爷爷摆手打断:“不妥不妥!钞票不是个人奖状,要多印农民犁地、工人炼钢嘛”!后来面世的62版首套人民币,果然成了劳动人民的群像馆,赶骡子的货郎、摇纺车的村妇、戴眼镜的学者...唯独不见那位运筹帷幄的领袖。
要说老人家的这份固执,真让造币厂的匠人们犯了难。1953年设计第二套人民币时,苏联专家建议百元券用领袖像,毛爷爷看到文件后又一次拒绝了。到了1962年第三套人民币设计,工作人员“暗度陈仓”在1元券井冈山图案里藏了个微型主席像,结果还是被眼尖的老人家给发现了,连夜要求撤版重印。
转折发生在1987年春天的造币厂,设计师侯一民望着第四套人民币设计稿若有所思,百元券上的四大领袖侧像,唯独缺了那位最该在场的人。正在此时,窗外传来小学生的琅琅书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老画家突然红了眼眶,抓起画笔在100元券空白处勾勒起来。次年春,当崭新的“蓝100”货币流通市面,无数百姓轻抚着钞票上主席的画像潸然泪下。
要说这跨越三十八年的“破例”,藏着多少时代密码。1999年第五套人民币设计师曲振荣说得恳切:“在防伪水印里设置主席像,既是国际通例,更是民族记忆的钢印”。如今在纽约交易所,那张温润的东方面孔,不正默默讲述着从瑞金到北京、从石印机到凹版印刷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