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早已揭示,4至12岁这段时光,孩子们怀揣着对周围世界无尽的好奇与渴望,热衷于探索每一个未知领域,这也是他们思维能力飞速成长的黄金时期。正因为此,早在2017年,我国教育部便作出重要决策,将小学科学课程的起始年级调整至一年级,与语文、数学并列为小学阶段的重点学科,彰显了对科学教育的高度重视。
2023年5月,教育部联合十八部委共同发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旨在大力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其中。这一举措的背后,既是为了孕育出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也是为了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的教育理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早已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教育界热议的焦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国家大力发展中小学科学教育并非偶然。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曾深刻指出,婴儿自诞生之日起,便踏上了探索世界的旅程,他们无疑是“摇篮里的科学家”。科学研究进一步证实,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实始于婴儿期。婴儿通过抓取、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方式感知世界,这是他们创新思维的萌芽阶段。而到了中小学时期,这种创新思维和能力更是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孩子们以更加旺盛的好奇心去认识和解读这个世界。因此,为他们提供符合其发展阶段和个人特点的科学教育,无疑是为他们日后成为创新人才铺设坚实的基石。
清华教授鲁白说:“希望孩子们在非常小的时候就可以经常感受到科学的趣味性…同时,这并不是要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科学家,而是开发孩子们对某一些事物的兴趣,并走出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
4至12岁,这段珍贵的时光,既是孩子们好奇心爆棚、探索欲望强烈的阶段,也是他们思维能力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家长们能够给予恰当的引导和教育,不仅能够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好奇心,更能够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创造力和逻辑思维。然而,如果忽视了这一时期的科学教育,那么这些宝贵的能力可能会逐渐消失,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当前的科学教育在某些阶段仍存在应试导向的问题。当孩子们进入初中后,科学教育往往更加注重抽象概念的灌输和学科知识的密集传授。这种教学方式有时会使科学变得抽象难懂,甚至让孩子们觉得枯燥无味,从而影响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业成绩。
因此,我们更加强调从小为孩子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将抽象的物理概念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具象化,让孩子们在逐步接触和理解的过程中,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这样,当他们进入正式的学习阶段时,他们会更加乐于接受并深入探索高难度的科学知识,为未来的科学创新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