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也分很多种,其中,积极拖延反倒可以帮助提高个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而积极拖延的个中思路,跟“惰性求解”的思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不妨来看看本文的分析。
拖延也分积极拖延和消极拖延,虽然都叫拖延,但是他们的作用却不一样,消极拖延会降低人的工作或学习效率,但积极拖延却可以提高人的工作或学习效率。积极拖延指的是个体在面对任务时,选择暂时搁置一些活动,转而优先处理其他更有价值或者更利于个人发展的事情。而这个思路也正好跟“惰性求解”的思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惰性求解简介:
惰性求解(Lazy Evaluation)是一种编程中的求值策略,其核心思想是在计算过程中推迟对表达式的求值,直到其结果真的需要被使用时才执行求值操作。这一策略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计算,节省系统资源,适用于处理可能产生庞大数据结构的情况。
惰性求解从根本上改变了计算资源消耗的传统方式。在传统的求值策略中,一旦定义了一个表达式,系统会立即执行并计算其结果,即使该结果在短期内并不需要。然而,惰性求解打破了这一惯例,它允许程序推迟计算,直到结果真正需要时才执行计算过程。
惰性求解的大致步骤如下:
惰性求解有哪些特点?
推迟决策:在惰性求解的环境下,一个复杂的表达式并不会立即被执行,而是被构造成一个“承诺”或者“悬而未决的计算”,这个“承诺”代表了计算结果,但实际的计算并没有立即发生。例如,在定义一个包含大量元素的列表时,惰性求解不会一次性生成所有元素,而是在需要时才逐一生成。
减少不必要的计算:由于惰性求解仅在访问表达式结果时才进行计算,如果一个大型数据结构的部分内容永远都不会被使用到,那么这部分内容就不会被创建和计算。例如,在处理一个无穷序列时,我们只需要取出所需的有限部分,其余部分无需计算,从而大大降低了计算资源的消耗。
资源分配与时间管理:
在时间管理的研究中,有一些方法是鼓励通过“积极拖延”来延后某些任务的执行时间,避免精力耗费大量时间在不重要的事情上,从而忽视了更重要的核心工作。这种方法的思想跟惰性求解背后的思想非常相似,积极拖延的特点主要有:
此外,这里有两个我们平常熟知的方法也是运用了“积极拖延”的思维来提升时间效率的。
此外,还要关注自己做的任务,在将来的变动性如何。举个例子,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新需求或变更请求的情况。如果开发新功能之初,已经预计到未来几周内相关接口规范有可能因为业务的变动而调整,那这时可以适当地搁置该功能的具体编码(刻意拖延),先专注于构建灵活的架构或完成其他已知稳定的任务上。
当然,不是所有场景都适用“刻意拖延”,它更适合于那些非紧急或重要性较低的任务,以及那些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自行简化或变得不再必要的任务。大家在实践中要像惰性求解中的步骤那样,建立明确的优先级体系,要判断哪些任务可以暂时“拖延”,以及何时是最合适的执行时机,才能实现精力的最大化利用。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良好的时间管理和预防传统的消极拖延仍是提高工作或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即便积极拖延有一定的正向作用,我们在应用积极拖延的同时,也需要确保它不会演变成逃避责任或习惯性拖延的行为模式。平衡和适度地应用“拖延”策略,再加上合理的时间管理技巧,才能更让我们高效地完成任务,不被“工作和生活难以平衡”困扰。
本文由 @养心进行时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