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朝在秦二世胡亥时期,天下各地的反秦起义不断,大秦却没有军队进行抵挡,曾经的百万虎狼之师,这个时候都去哪了?
章邯平叛之时,率领的竟然是一群奴隶组成的军队,那么秦国的正规军何在?
要知道此时在南越地区驻扎了多达五十万人的秦国正规军,那么为何这些人不北上支援呢?而是任由起义军在北方乱战,最终致使秦朝灭亡。
原来秦始皇在之前下来一道死命令,这五十万大军无论如何都不会返回来。
安定天下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仅仅是在疆域之上得以扩大,但是各地的反叛势力依旧很多。
四方的强敌也是伺机而动,因此秦始皇登基之后便开始着手稳固政权,安定天下。
首先为了牵制各国的贵族,防止他们在当地笼络人心造反,秦始皇下令将六国贵族统一迁移到了关中地区,便于看管。
当然总会出现一些漏网之鱼,例如项羽、项燕等楚国贵族,但是大部分的六国贵族都被迁移到了关中地区,甚至说对于一些强势的贵族,秦始皇将其一概抹杀。
同时为了防止各地反叛,秦始皇下令收缴天下的兵器于咸阳,铸造铜人,以断绝天下百姓造反的想法。
最重要的便是边疆地区的安抚,此时秦朝面临最大的外部敌人便是北方的匈奴和南方地区的南越。
为了应对北方匈奴的入侵,秦始皇先是派大将军蒙恬率军三十万和匈奴作战,收复了河南之地,维持了北方的安定。
同时在蒙恬的主持之下,秦朝展开了声势浩大的长城修建工程,从燕地辽东到陇西临洮,长达万里。
长城的修建,成功地抵御了匈奴的南下,维持北方地区百姓的安定,此外长达千年,长城成为了中原王朝抵御少数民族的重要防御工程,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随后便是南方地区的防守,南方地区在秦代可不像今天这样发达,而是一个十足的蛮荒之地,这些地区的部族难以管教,不服教化。
于是秦始皇便下令大将屠睢领军五十万,南征南越,这次战争前后历经了三年,双方损失惨重,大将屠睢都在南征之中牺牲。
但是秦始皇依旧没有选择放弃对南越的征伐,大将屠睢牺牲之后,秦始皇便命任嚣和赵佗率领后备大军继续进攻南越地区的部落。
而这次秦军则很快击败南越各部族,将整个南越地区划入了秦朝的版图之中,并且为了南方地区的安定,秦始皇还命令这五十万大军就地驻扎,防止南越再次叛乱。
那么等到秦末各地叛乱的时候,这五十万大军为何不北上支援呢?
南越军队的抉择
为什么南越地区的五十万大军,在秦朝危亡之际,竟然没有选择回援呢?是南越军队将领的私心,还是另有其他隐情?
其实南越军队,并非不想回援,而是不能。
秦始皇在平定南越地区之后,便下了一道命令,那就是驻守南越的军队,无论中原发生任何时期,都不要回防,也不要返回,要一直守卫南方地区的安宁。
因为南越地区的部族反复无常,有着军队的镇压,还能够保持安定,如果一旦没有了秦朝军队的驻扎便会立马反叛。
战国时期的南越地区被楚国所管控,但是随着楚国的灭亡,没有了政权的压制,南越地区便再次反叛。
因此秦始皇深知在此地驻扎军队的重要性,所以命令南越的军队,无论如何都不能够返回北方。
毕竟秦朝南下攻打南越地区的部族,所损失的兵将甚至比吞并六国还要多,其中的艰险可想而知。
艰难得来的南越之地,秦始皇自然不会轻易地将其丢下,因此在南越五十万大军的镇压之下,即便中原地区,起义不断,四面楚歌,但是南越地区却一直非常安定。
其次就是南越军队大都是拖家带口的,秦始皇为了稳定南越的驻扎军队,下令这些将士可以将家人一同带到南方地区居住。
而这也是导致军队不愿意回援的重要原因,毕竟此时中原已经没有了让将士牵挂的人,且在南方地区生活熟络,也不愿意千里奔袭,去北方救援。
虽然说在南方地区驻扎的军队多达五十万,但是真正愿意北上救援的可能连一半都没有。
赵佗建国
南方地区的军队不愿意回防,其实还和赵佗有关,身为南越军队的最高领导人,赵佗看秦朝内乱,便有了想要称王的想法,于是便割据岭南,建立了南越国。
赵佗在南越地区传播先进的中原农耕技术和文化,促进了南越地区的快速发展。
最终的南越如同原始社会一般,赵佗去了以后,逐渐地将南越地区带入了农耕文明时期。
赵佗建国的一个重要意义,便是彻底将南越地区纳入了中华文明的版图之中。
很多人都担心赵佗会凭借南越地区和汉朝对抗,但是等到刘邦统一天下之后,派人前去出使南越,劝说南越归附汉朝,没想到赵佗竟然答应,成为了汉朝的藩属国。
虽然之后南越国在刘邦死后和汉朝交恶,但是双方的关系一直都很密切,互有交战,也有文化、政治、经济上的往来。
等到了汉武帝元鼎年间,汉朝国力强盛,便派兵攻打南越,最终吞并了南越,在南越至郡县,纳入了汉朝的版图之中。
总结
有人说赵佗身为秦朝臣子,在国家危难之际,竟然选择按兵不动,甚至自己称王,乃是不忠不孝的行为。
但是就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赵佗的五十万大军即便北上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此时秦朝人心尽失,早已没有了挽救的机会。
因此赵佗选择镇守南方也是没有错的,这样还能够稳定南方地区百越部落,维持南方地区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