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道作者 | 直八
在AI聊天机器人泛滥的今天,一家toB聊天机器人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2025年4月23日,社交媒体营销自动化平台Manychat宣布完成1.4亿美元(约10.21亿元)B轮融资,由Summit Partners领投。这家成立仅十年的初创企业,已服务包括Nike、纽约时报在内的150万客户,覆盖170个国家,每年通过TikTok、Instagram、WhatsApp等平台发送数十亿条消息。
01
Manychat的核心产品是一个无需代码的SaaS平台,帮助企业通过聊天机器人自动化营销、客服和销售流程。与通用型AI聊天机器人不同,其工具允许品牌自定义对话逻辑(如促销触发、用户标签管理),并无缝衔接人工客服。据创始人Mike Yan透露,平台消息打开率可达80%,远高于传统邮件营销的行业平均水平。
这一探索源于创始团队对“消息应用即商业入口”的前瞻判断。2015年,曾经历社交创业失败的Yan与联合创始人Anton Gorin发现,企业仍依赖低效的邮件营销,而用户已转向Telegram等即时通讯工具。当时Telegram开放API的举措成为契机,他们开发了首个为企业设计的聊天机器人工具,并入选500 Startups加速器。随着Facebook Messenger、TikTok等平台陆续开放API,Manychat迅速扩张,2019年A轮融资1800万美元时,月活用户已达3.5亿。
Manychat所在的商业消息自动化赛道,是营销技术(MarTech)的二级细分领域。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萌芽期(2010-2015年):早期聊天机器人仅能处理简单问答,企业痛点在于高昂的客服成本和低效的邮件营销。
崛起期(2016-2020年):Facebook Messenger开放API催生了一批自动化工具,但多数聚焦客服场景,缺乏营销转化能力。
爆发期(2021年至今):社交电商兴起推动需求,据Saasverse Insights数据,2026年仅美国通过社交媒体实现的销售额将超1000亿美元。
当前市场痛点显著:通用AI机器人难以驱动销售,而定制开发成本高昂。Manychat的解决方案介于两者之间——提供标准化工具的同时,通过“对话流设计”实现个性化互动。
02
在全球,这一赛道已形成分层竞争格局:
通用型平台(如Chatfuel、MobileMonkey):功能类似但缺乏深度集成;
垂直领域工具(如Linc的电商客服机器人):场景局限;
企业级套件(如Salesforce的Einstein GPT):价格高昂且复杂。
Manychat的差异化在于商业意图优先的设计理念。其机器人不仅应答问题,更通过预设逻辑引导用户完成购买、预约等动作。例如,Nike使用其推送限量鞋款通知,流程。此外,平台支持多语言且符合GDPR,助力全球化扩张。
在中国市场,尽管尚未出现完全对标的独立SaaS平台,但这一领域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本土化特征:头部互联网平台通过生态优势布局基础能力,而创业公司则在垂直场景中寻找突破口。
腾讯和阿里等巨头依托微信、钉钉等超级App,构建了覆盖营销、客服的自动化工具链。例如腾讯云的"元器"平台支持跨渠道对话管理,但其更侧重通用型AI能力,在商业场景的深度定制化方面与Manychat存在差距。
创业公司则选择"场景优先"策略。即刻科技(JikeTech)开发的电商对话系统,通过整合直播导购与自动化应答,帮助安踏等品牌将GMV转化率提升30%。其核心在于将促销触发、用户分层等商业逻辑预置到对话流程中,这与Manychat的"商业意图优先"理念不谋而合。另一家专注跨境电商的"店小蜜",则通过多语言客服自动化将平均响应时间压缩至15秒,在SHEIN等出海企业中广泛应用。
技术路线上,中国企业更强调与本土社交生态的深度耦合。美团商企通的本地生活服务机器人能自动处理90%的到店核销、预约改签等高频需求,这种与小程序、支付系统的无缝衔接是国外平台难以复制的优势。同时,政策合规性推动着技术演化——例如京东云的智能客服系统已通过国家"可信AI"认证,确保对话数据不出境,这成为服务政企客户的关键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