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兜转转、分分合合,济南青岛又要抱团。
4月18日,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协同开放会议召开,山东省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悉数出席。高规格的背后,推动济青唱响“双城记”已成为山东省层面重点关注的一项工作。
这些年来,济青关系一直是舆论热议的焦点,从“互不搭理”“暗自较劲”,到“强省会”“强龙头”遥相呼应,再到如今联动合作,济青之间能否真正做到“面和心也和”?
意料之中
独木难成林。
济南与青岛再次唱响“双城记”,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情理之中。
说在意料之中,是因为城市群竞争已代替中心城市的“单打独斗”,成为当下区域发展主流。
唱响“双城记”,正是带动城市群发展、增强区域发展活力的可行之举。
事实上,不论国内还是国外,优秀的城市大多是成双成对出现的,比如“双城记”概念最早指的伦敦和巴黎,再如国内的广州和深圳、杭州和宁波、成都和重庆。江苏更甚,苏锡常三城直接形成了一个万亿城市连绵带。
当经济大省纷纷将培育“双子星”城市视作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能级的核心路径,山东也不能坐以待毙。
何况,山东本身也具备这样的条件和基础。
济南和青岛,一个是省会城市、一个是计划单列市,经济总量双双迈过万亿大关,在山东乃至全国的地位都举足轻重。
但有些尴尬的是,这些年来,济南和青岛不论是顶层互动、还是目标定位,总给人一种“貌合神离”的感觉。
2022年6月,由济南市四套班子“一把手”及多位市委常委、副市长组成的济南市党政考察团来青岛学习考察,而双方上一次有如此高规格的互动,就要追溯到2007年了,两次相距15年。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两地在人事层面的交流则颇为频繁,目前担任济南市委常委、副市长的吕涛,曾在青岛任职多年;而现任青岛市委政法委书记程德智,则是从济南市纪委书记任上跨市履新而来,包括程德智在内,青岛连续5任政法委书记均有在济南任职的经历。
再者,双方也曾一度因相同的目标,而“暗自较劲”,比如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
后来,山东实施“强省会”战略,彼时的济南风头无两,青岛则选择顾全大局。
而在“强省会”战略于2021年首次写入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后,次年年底,山东又提出了一个与“强省会”并行的概念——“强龙头”。
在《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山东明确表示实施济南“强省会”、青岛“强龙头”战略。
这样的举动,被外界解读为山东不再“厚此薄彼”。由此,济青唱响“双城记”也成为情理之中的事。
情理之中
山东已经意识到,在经济总量即将迈过10万亿的关键时刻,想要成为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需要济青更好发挥在“圈”内的引领作用。
而用“起了大早赶了个晚集”来形容山东对于济青都市圈的态度,一点也不为过。
早在2017年初公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曾提出构建“两圈四区”的总体布局,其中“两圈”即济南都市圈和青岛都市圈。不过,彼时的《规划》更侧重于两个都市圈各自发展,联动几乎只字未提。
后来,由于都市圈推进不畅,山东又转为经济圈的发展思路,画出了胶东经济圈、省会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圈三个“圈”,彼时济青联动依然不是重点。
直至2021年发布的《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中,济南都市圈和青岛都市圈再次回归,而与4年前的相比,济青都市圈都有了不小的变化,例如青岛都市圈就从由青岛、潍坊2市和烟台市莱阳市、海阳市构成,变为“以青岛为中心,协同潍坊、日照等城市联动发展”。
当然,山东之所以从经济圈又转回都市圈,更多也是为了对接国家的战略部署。事实证明,山东的思路转变确实收获了效果,如今青岛都市圈与济南都市圈已先后跻身国家级都市圈。
而随着两个都市圈正式升级,也让山东看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更多可能。近年来,山东已多次点题济青要以都市圈的形式加强联动:
山东省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促进济青都市圈高水平协作;
去年年初,山东发布《加快双心联动打造山东半岛城市群济青发展轴带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强济南、青岛中心城市联动;
今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创新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机制;
今年山东“新春第一会”将“深化济青都市圈协同联动改革”列为要着重抓好的10项重点改革之一;
4月18日召开的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协同开放会议,明确要强化济南、青岛两个都市圈联动发展协同开放。
当然,济青都市圈联动,归根结底还是核心城市济青之间的联动,这也就回到了前述提到的内容——济南青岛如何真正地唱响“双城记”?
音在济青,意在弦外
其实,除了省级层面的规划部署,济青联动确实已经到了水到渠成的地步。
一个最直观的例子是,去年6月,“济青快线”动车组列车正式开通,目前“济青快线”已增至34列,平均约15分钟开行一趟,青岛北至济南东最快运行时间缩短至1小时22分。
便捷的交通,为两地间各类优质要素的流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但在此基础上,触及更深层次的利益协调、资源倾斜等核心关切,则是摆在济青面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正如知名自媒体“元淦恭说”所分析到的:
事实上,在省会之外有经济强市的省份,省会和最强非省会之间的“双城记”并不好唱。因为大部分省会对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依赖程度都比较高,且都聚集了汽车、电子、家电等行业的庞大产能,而这些企业和产能强大的非省会城市也想要。所以省会和其他经济大市,很难完全避免在资源分配和招商引资等层面的竞争。
诚然,杭州和宁波力推“双城记”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两地几乎是两种迥然不同的发展模式。
杭州擅长现代服务业,在互联网、数字经济和总部经济领域具备比较优势,而宁波则专攻制造业以及外贸,两地产业布局基本上不会发生冲突,反而还会形成互补。
但济南和青岛,并没有形成杭州和宁波这样泾渭分明且高度互补的产业分工。
还有,济青唱响“双城记”不应该只有高层规划的一腔热情,如何避免出现“政热民冷”“上热下冷”现象,尤其是让市场主体在其中有更多参与感、获得感,更为关键。
最后,济青都市圈联动虽然最大的看头在济青,但山东更深的用意实则还是希望以两座城市的“牵手”,带动区域内城市的突围。
要知道,济青之间的潍坊和淄博,都是山东的“腰部城市”,尤其是潍坊,被视为山东下一位冲刺万亿的“种子选手”。一旦济青之间唱好了这出“双城记”,潍坊和淄博势必会从中受益。
而当这两座城市发展起来了,可以进一步向南北两侧辐射。由此,山东的腰板也将挺得更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