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语
2025 年 4 月 26 日,我们迎来了第 25 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今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月活动聚焦“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这一主题,旨在探讨在智能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保护、运用和管理知识产权,以推动创新成果的涌现与转化,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二、知识产权基础认知
知识产权,是法律为保护知识创造而设立的专有权利。它涵盖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地理标志等多元领域,是创新者智慧结晶的法律化呈现,也是企业和个人开辟市场、创造财富的关键资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产权的内涵与边界在智能领域不断拓展,从算法模型的创作到数据集的编排,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归属到智能产品的设计创新,知识产权贯穿于人工智能的整个生命周期,为其稳健前行筑牢根基。
三、知识产权的构成要素
依据 2021 年 1 月 1 日正式生效的《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知识产权的客体囊括八大类别:
1. 作品:涵盖文学、艺术、科学领域的各类创作,如小说、绘画、音乐、软件代码等。
2. 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发明侧重技术方案,实用新型聚焦产品形状、构造改良,外观设计关乎产品外观美感。
3. 商标:用于区分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标志,如品牌标识、图形、文字组合等。
4. 地理标志:标示商品特定地理来源,且其质量、声誉依赖当地自然、人文因素。
5. 商业秘密:企业经营、技术领域不为公众所知悉、能带来经济利益并经保密措施保护的信息。
6.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指集成电路中晶体管及连接线路等的三维结构设计。
7. 植物新品种:经人工培育或发现并经培育具有新颖性、特异性、稳定性及一致性的植物品种。
8. 其他客体:为知识产权的拓展预留空间,以适应新知识创造形态。
在人工智能语境下,这些要素相互交织,如开发人工智能算法涉及软件著作权、专利保护,训练数据的收集与使用关联商业秘密及数据产权,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归属判定又与著作权紧密相连。
四、保护知识产权的时代必要性
1. 驱动创新引擎:知识产权保护如同为创新者配备的强劲马达,当人工智能领域的算法研发者、数据标注师、模型训练工程师知晓其创新成果能受法律庇护,独占市场收益时,便会积极投入资源攻克技术难题,推动智能芯片、深度学习算法等前沿技术突破,让人工智能从弱人工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加速迈进。
2. 守护市场秩序: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知识产权保护是维护公平的坚固盾牌。它禁止企业未经授权使用他人人工智能专利、抄袭人工智能软件界面、仿冒智能硬件产品外观,让各市场主体在创新的赛道上公平起跑、公正竞争,避免劣币驱逐良币,保障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的健康发展。
3. 捍卫消费者权益:对于消费者而言,知识产权保护如同贴心的卫士。它确保市场上的人工智能产品,如智能音箱、自动驾驶系统等,符合质量与安全标准,防止伪劣仿冒产品借“人工智能”之名行欺诈之实,让消费者能安心享受智能科技带来的便捷、精准服务,无惧侵权风险。
五、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操路径
1. 专利与商标注册:企业和科研团队在开发出人工智能新技术、设计新颖智能产品商标时,应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申请。经实质审查、形式审核等流程,若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专利)或显著性、合法性(商标)要求,便能获得法定保护期限内的独占权,借助法律武器阻止他人侵权仿制。
2. 商业秘密防线构筑:鉴于人工智能企业掌握大量敏感商业秘密,如数据集样本选择策略、算法优化参数等,企业需构建严密的商业秘密保护体系。通过与员工签署保密协议、设置数据访问权限、加密存储核心资料、限制涉密信息对外传输等手段,防止商业秘密外泄至竞争对手或被不法分子利用,守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著作权规范遵循:在人工智能软件开发、文艺创作融入人工智能元素等场景下,要严守著作权法规。明确软件著作权归属,尊重他人作品的改编、传播权限,避免未经授权使用受版权保护的图片、文字、音乐训练人工智能模型或生成衍生作品,确保创作活动在合法框架内开展,同时为自身的人工智能著作权成果登记备案,留存权利证明。
4. 知识产权管理强化:企业应将知识产权管理融入日常运营,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制定涵盖研发、生产、销售全流程的知识产权战略。定期盘点人工智能相关的知识产权资产,开展侵权风险预警与监控,对员工开展知识产权培训,提升全员保护意识,从源头降低侵权风险,高效维护自身权益。
六、知识产权侵权的典型样态
1. 标识侵权:未经授权,在智能产品包装、宣传册、网页、营销活动现场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文字、图形,误导消费者混淆产品来源;仿冒他人知名的特殊标志,如大型人工智能展会标志、权威认证标志,攀附他人声誉。
2. 专利侵权:未经许可,制造、使用、销售、进口他人专利保护的人工智能专利产品,如擅自复制他人智能算法的代码逻辑用于自有软件;以细微改动外观设计的方式模仿他人智能硬件外观,企图规避专利审查。
3. 著作权侵权: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将他人创作的文学作品、摄影作品等作为人工智能训练数据集,且未进行法定的合理使用报备;抄袭他人开发的人工智能软件界面设计、交互流程,导致用户产生视觉与操作习惯上的混淆。
4. 数据与算法侵权:窃取他人花费巨大成本收集、整理、标注的数据集,用于自身人工智能模型训练;逆向工程破解他人加密的算法模型,提取核心算法规则,用于开发竞品软件,严重损害数据与算法所有者的经济利益与竞争优势。
5. 侵权助力行为:为侵权者提供仓储场地存储侵权人工智能产品;协助运输假冒的人工智能软件光盘、盗版硬件设备;为侵权数据的非法交易提供网络平台、邮寄渠道等便利条件,沦为侵权产业链的一环。
七、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护盾
我国构建起较为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产权维权撑起法律晴空: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实施细则:详细规定人工智能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条件、审批流程、保护期限与侵权判定标准,保障技术创新成果的独占实施权。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及实施条例:明确智能产品商标、服务商标的注册规则、使用规范,设定商标侵权行为的处罚尺度,维护品牌标识的专用性。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实施条例:涵盖人工智能软件著作权、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著作权的归属与保护,平衡创作者、传播者、使用者的权利义务关系。
4.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针对人工智能芯片设计中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提供专项保护,促进芯片产业创新发展。
5.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强化对人工智能软件代码、文档等的版权保护,规范软件的开发、销售、使用行为。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及海关实施办法:在进出口环节拦截侵权的人工智能产品及相关技术资料,阻止侵权行为跨国传播,守护国内市场秩序。
八、侵权的法律代价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侵犯知识产权的行径将面临严厉的法律责任:
1. 民事责任:侵权人需对被侵权人进行损害赔偿,赔偿范围包括被侵权人的实际损失、侵权人因侵权获利、维权合理开支等;根据情节轻重,可能被判定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这对人工智能企业的商业信誉与市场份额会造成沉重打击。
2. 行政责任: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可依法对侵权者处以没收违法所得、罚款、没收侵权商品等行政处罚,扰乱市场秩序的侵权企业可能被责令停业整顿,其产品被查封、扣押,行政处罚记录还会纳入企业信用体系,影响企业后续融资、招投标等活动。
3. 刑事责任:对于假冒注册商标、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等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侵权行为,侵权人将被追究刑事责任,面临有期徒刑、拘役、罚金等刑罚,给企业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带来人身自由的限制与财产损失,形成强大的司法威慑力。
在人工智能浪潮汹涌而至的当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守护创新的火种,让我们携手共筑知识产权保护的坚固堤坝,让人工智能在法治与创新的阳光下蓬勃发展,开启智能时代全新的发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