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三年成绩单
608亿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浏览量608亿,平台注册用户超过1.63亿
1.1亿次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大厅覆盖8类51项服务事项,自上线以来,累计办件超1.1亿次
20.7万门
“慕课西部行计划”累计向中西部高校提供了20.7万门慕课及在线课程服务
数据来源:教育部
驭勇前行,高歌猛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引领下,围绕国家部署,我国积极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激发和释放数字教育发展的巨大潜能。
2022年3月28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国家平台”)正式上线。以此为契机持续推进的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为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注入了强劲动能。
3年来,我国教育乘着数字化的东风,踏着人工智能的浪潮,笃行奋起,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乘势而上、破浪前行,正加速驶向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的新征程。
聚焦集成——
国家平台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集大成者
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产业革命加速演进,每个国家都在思考教育是否迎来新拐点。
抢抓机遇,顺势而为。
2022年,国家平台集成上线。以全局观建强平台架构,构建资源布局,迅速形成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三横”资源,持续丰富德育、智育、体美劳育“三纵”资源;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试点全覆盖,15个整省份试点省级平台接入国家门户;聚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治理、赋能社会、教育创新等五大核心功能,持续更新迭代6个版本。
2023年,新增广西、云南、甘肃3个省份的地方智慧教育平台接入国家平台,国家平台还相继接入“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和“中国数字科技馆”,进一步落实“联结为先”,推进应联尽联。也是这一年,国家平台获得联合国系统内教育信息化的最高奖项——202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哈马德国王奖。
2024年,国家平台上线“AI学习”专栏,教育部启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简称“国家中小学平台”)全域应用试点工作,以数字化助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目前,国家平台注册用户数已经突破了1.63亿,浏览量608亿。
目前,国家平台形成了“四平台、一大厅、一专题、一专区”的平台架构,覆盖全国各地区的“1+N”平台体系,并以高质量的数字资源,支撑起数以亿计师生的庞大需求,持续扩大优质资源受益面。
“一周上课5天,我平均有4天用国家平台资源,平台资源不仅覆盖了我任教学科的全部课程,而且很多微课是全国名师录制……”疫情期间,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小学教师张涛利用国家平台度过了难忘的“云学期”,如今国家平台已然成为他日常教学的不可或缺的好帮手。
在海南,基于国家平台实施乡村小规模学校“同步/专递课堂”和教学点空中课堂项目,有力保障1000余所乡村学校开齐开足开好英语、科学、音乐等课程,近25万名学生受益。
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学生在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简称“国家高教平台”)点击东南大学开设的“国际工程风险智能预警与应对虚拟仿真实验”,线上就能完成工程实时混合模拟实验等实验教学任务。目前,国家高教平台开展的“慕课西部行计划”累计向中西部高校提供了20.7万门慕课及在线课程服务,东西部高校携手开展了936万门次混合式教学,西部受益学生数量达5.9亿人次。
集成化的平台架构,也为教育核心事业提供着强大的技术支持。国家平台服务大厅覆盖就业服务、考试服务、学位学历、留学服务和语言服务等51项服务事项,自上线以来,累计办件超过1.1亿次。国家平台还完成了适老化和无障碍访问改造,国家中小学平台上线了特殊教育板块。
应用导向——
教育教学智能化发展“提速换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3年来,教育数字化转型坚持应用导向,不断满足用户诉求,让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红利为更多师生共享。
遴选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发布两批次50个“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启动实施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创新试点,成立跨区域人工智能教育联盟;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实施人工智能领域“101计划”;普通高校本科新增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智能海洋装备等24种新专业……
一项项措施坚决有力,一个个成果令人满意。
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数字技术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阶梯。
在宁夏乡村小学课堂上,学生可以扮作机器人,执行工程师的指令,接触算法、了解编程;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通过编程,模拟快递蜂巢系统。
在青海,中小学依托国家平台资源以“切片式”应用、“自主学习任务单”应用等新型教学模式开展线上教学……
在深圳教育云资源平台上,通过“人工智能教育”专栏可直接链接到3家人工智能学习平台,师生方便高效地使用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包、模型库与工具集。
在苏州大学的360智慧教室里,十几名医学院的学生围坐在一起,佩戴VR眼镜,“现场”观摩正在进行的手术直播。通过仿真系统和三维动态视景,学生不仅可以看清手术室内的每个角落,还能就学习过程中的任何疑问与专家进行即时互动交流。
教育管理改革走向深入——
数字教育的发展不仅集聚优质资源,也沉淀了海量数据宝藏。
“通过平台,我可以看到课题团队里每位老师的研究进度。”上海市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研员庄坚俍说,“老师们在平台自由组团式开展学术讨论,这种一目了然的跟踪与反馈,大大提升了教研组织效率。”
针对建筑专业识图课程考核操作难、效率低等问题,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研发的建筑工程识图能力实训评价系统,实现了学生自主训练、测试、评价,被800余家院校企业采用。
业务协同、流程优化、结构重塑、精准管理……教育治理不断向高效化、精准化迅速发展。全国17个省份建成省级教育数据中心、数字驾驶舱、数据大脑等,发挥大数据在支撑教育业务管理、决策支持、监测评价等方面的作用,实现服务事项标准化。
山东教育数据中心部署国家统建核心信息系统和省建设业务平台10个,包括子系统90多个,业务面向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和学生,以及各级教育行政机构。
人工智能变革教育潜能逐步激活——
不久前,教育部召开的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25年部署会,强调要科学把握人工智能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定位、方向、方法,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强国建设。
3年来,面对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教育在挑战中破壁、在实践中蝶变。
“程程,今天气温有点高,你需要尽快给我打开遮阳伞。”通过平板电脑收到自己设计的机器人发来的信息后,重庆两江新区礼嘉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程麟涵利用午休时间去种植区照顾盆栽。在该校少年人工智能学院里,学生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完成的项目式学习成果令人大开眼界。
在教育专业大模型研发与应用上,也同样引人瞩目。基础教育领域,中国教科院与研发机构共同推出教学思维链引领的中小学智能教师大模型;高等教育领域,已推进涵盖物理学、生物学、应用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大模型研发实践,如浙江大学打造了教育专用大模型“智海—三乐”,提供智能问答、试题生成、学习导航、教学评估等服务,已在国内多所高校开启了试点应用。
国家所需、发展所向。
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不断加强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数字技术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优化数字技术相关专业设置,为培养智能时代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如2022年,湖北20余所高校新增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专业;今年3月,河北4所高校新增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相关专业点6个。
引领创新——
为全球教育数字化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国家平台启动之初,便明确提出要“加强国际交流,探索数字治理方式,努力成为智慧教育的国际引领者,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从推动平台建设秉承的“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的“3C”理念转变为“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的“3I”,“国际化”一直是中国推进教育数字化的高频热词。
“真是太酷了!不管是知识还是在线学习体验都是全新的,让我大开眼界。”远在大洋彼岸的智利大学本科生马丁通过清华大学自主运营的慕课平台“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学生同上一节课。截至2024年底,“学堂在线”平台全球学习者累计超1.44亿人,成为用户规模亚洲第一、全球第二的知名慕课平台。依托平台研发的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更是率先在全球开展全体系实时交互在线教学。
天津开设的“鲁班工坊”中文、英文、国际3个频道,目前已上线30余门双语课堂。广东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输送了13个学科门类的748门课程到香港KEEPCourse平台,港澳学生获益人数超过10万。3年来,我国持续发布《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等报告,以及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指数等指数。
课程出海、技术出海、标准出海,3年来,我国教育数字化国际合作持续深化。
从上线国家平台国际版,搭建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等开放平台,发出《世界数字教育发展倡议》,成立世界数字教育联盟,启动建设中非数字教育区域合作中心,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上海设立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中国始终致力于推动全球教育的开放合作,共享数字教育发展成果、加速教育变革,为全球教育数字化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与全球30余所知名高校和在线教育机构合作搭建课程引进与输出的双向渠道、将数字教育共享设置为中非教育合作三项优先行动之一、启动实施金砖数字教育能力建设计划……新时代的中国向世界敞开怀抱,积极推动国家间数字教育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合作,在世界开放相融中共享发展机遇、汇聚发展力量。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教育数字化一定会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本报北京4月16日电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17日 第01版
作者:本报记者 黄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