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一句话“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是每天都读书的”,搞的很多人将读书与学习,成功划上了等号,认为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读书,否则这辈子就废了。
于是,在大家的印象中,似乎“读书”成了提升认知的唯一途径。
于是,很多平时不读书的人变得越来越焦虑。平日里一碰书本就瞌睡,这是不是就意味着自己将来没有出路呢?
仔细研究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读书,未必就等于成功”。这里面有两个因素:
与人交流、听那些“高人”的经历,自己动手实践,都可以促进我们的提高。而“读书”与这些路径相比,就显得有些单薄,正如周岭在《认知驱动》中所说:单纯的阅读,只是调动了思维这个单一的维度。
而我们的大脑特性已经决定:对于能调动多个感官的信息源,我们的印象会更深刻。当然,引发的思考也会更加多样化。
所以说,学习并非“读书一条路”。
编辑
书读得多,但却没有加以应用,学到的知识用不上,或者用不出来,学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就像有句话所说:知识和智慧不是一回事,智慧是去实践。
就比如我们原先出去学习,记了一大堆笔记,但若我们只是记录,回去后就将笔记扔到故纸堆中,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生发出决定、付诸行动。那么,学习的意义又在哪里?
赵周老师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 介绍的“RIA便签法”其中的“A”(Appropriation)环节,便分成了两步:A1是结合书中的内容,对自己曾经的经历(经验)进行反思,A2则是规划应用(将来要怎么去做)。
第一步是根据书中的内容,引发思考;第二步则是生发出决定,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规划。
有朋友会问:这种方式,只适合“读书”这个环节么?
其实并不然,听讲座、和人交流,乃至自己亲身实践,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而且最关键的点在于后面的A1(关联经验),还有A2(制定行动计划)环节。
知识多,并不一定会让我们成功,但将知识变成智慧,却一定能帮助我们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