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中小银行积极新发售大额存单吸储。钛媒体APP发现,福建、江西、浙江、山西等多家中小银行近期推出了20万元起存,利率3%左右的三年期和五年期的大额存单产品。
正好相反的是,以招行银行为代表的大行却收紧了大额存单额度,一单难求。4月10日,网传招商银行已不再新发三年期、五年期大额存单产品额度,不少大型银行也开始压降大额存单产品额度。
大行和中小银行不同做法背后原因何在呢?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大型银行压缩和调整大额存单,以更好管理负债成本与净息差。部分区域中小银行通过适度增加大额存单产品以增加获客、吸储。
中小银行新发大额存单,大行额度告急
4月开始,多家中小银行积极推出大额存单产品。例如,广西某农信社的一款20万元起存的大额存单三年期、五年期利率甚至达到3.25%。钛媒体APP了解到,年后福建、江西、浙江、山西的多家中小银行相继发行了利率3%左右的大额存单。
图片来源:广西某农信社公众号
与之相反的是,大行却纷纷收紧三年期、五年期大额存单的发售。招商银行APP上在售的大额存单已经没有三年期和五年期的产品。在售的大额存单产品分两档:第一档是20万元起售,利率为1.65%-2.15%,期限为1个月到两年不等;第二档是50万元起售,利率为1.90%、2.15%,期限分别为6个月和两年。建设银行、中信银行等银行也表示从去年开始已无大额存单额度,目前仅有定期存款。
单纯比较利率,中小银行大额存单较大型银行有明显优势,最高利率差可达1%左右。业内人士表示,中小银行吸收存款优势相对较弱,借高利率可以达到获客和揽储的目的。大型银行压缩和调整大额存单,以更好管理负债成本与净息差。
中小银行揽储,大行压降息差
在大额存单业务上采取相反操作,或许与大中小型银行市场竞争、客户定位、负债结构等因素有关。
大型银行压降大额存单,主要是为了应对净息差持续收窄的趋势。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下降至1.69%,较2023年前三季度下降了0.04个百分点,首次跌破1.7%关口,其中国有大行的净息差降至1.62%。
“基于多种原因,今年银行业净息差仍有收窄压力,商业银行主要通过更大幅度调降存款利率、努力提高活期存款占比、持续优化贷款结构等来对冲息差压力。”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表示。
业绩发布会上,多家银行表态会采取积极的举措对负债成本进行管控。中国银行副行长张毅透露,该行2024年将加大对3年期以上大额存单等高成本存款压降力度。民生银行副行长兼董秘李彬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整体的存款成本相对较高,要努力拓宽低成本稳定资金来源。
招联金融首席金融研究员董希淼表示,2024年商业银行仍将继续下调存款利率,以进一步压降资金成本,减缓息差缩窄的压力。除了下调存款利率之外,商业银行还应减少对存款的利息补贴以及利息之外的费用,进一步压降存款的隐性成本。
于此同时,由于中小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吸引力弱、地域受限,在国有大行、股份行通过调整大额存单以管理净息差的同时,部分中小银行逆势发售大额存单,存在借此揽储、获客的目的。
在我国,中小银行通常是指资产规模相对较小、区域性较强的商业银行,主要包括全国性和区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及民营银行等。这类银行通常专注于服务特定区域或特定客户群体,如中小企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等。其特征包括区域性、单个规模小、中小客户居多。与大型银行一样,中小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对于地方中小银行而言,受限于地域和安全程度不及全国性银行,揽储压力会更大。在全国性银行的存单额度减少的背景下,中小银行发行大额存单以提升对储户的吸引力,进而鼓励储户在本行进行储蓄。
薛洪言表示,近期,部分银行进行大额存单限额,正是努力管控负债成本、稳定净息差的又一个尝试。但具体到不同银行,所处区域发展状况差异较大,资产端定价压力不同,个别银行基于自身战略诉求,不急于压降高息负债,通过大额存单获得更高的存款份额,虽不是行业主流,但也是正常现象。
大额存单或逐步放缓,专家呼吁多元资产配置
对于大额存单未来的发展趋势,业内专家认为未来可能会逐步放缓,并建议储户注重财富的多元配置。
薛洪言指出,短期来看,无论是国内稳增长、稳地产的需要,还是全球主要央行即将步入降息周期,都预示着我国继续降息的概率较大。为稳定银行息差水平,更大幅度调降存款利率是必然选择,未来存款利率大概率会继续下降,大额存单发行利率会随存款利率逐步下移。面对存款利率下行的大趋势,储户应主动转变思路,通过财富的多元配置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均衡。
银行理财、黄金、股票、债券、权益型基金等投资品种或为可以替代的选择。
明明表示,考虑到存款利率下行的趋势不变,预计未来大额存单的发行可能会逐渐放缓、利率整体仍将下滑。不过中小银行存款利率下行幅度预计不及全国性银行。对于储户来说,一方面应结合资金流动性需求把握合适的存款产品,另一方面,也可以将部分资金投入银行理财等低风险资管产品,如果风险偏好相对更高,债券基金和混合型基金也是可以考虑的选项。(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颜繁瑶,编辑|刘洋雪)
更多宏观研究干货,请关注钛媒体国际智库公众号: